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52808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探索、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一问题的来源:1 教师:有预谋地设置问题。11注重对问题呈现方式的设计。问题呈现方式一般即提问方式,一问一答的程序型方式完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锁定在教师设置好的轨道和程序中,造成学生循规

2、蹈矩,遏制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这种方法得改。我的做法是,在提供有关问题的背景材料及总的目标要求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想象和讨论。如在讲授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所以问题的探索价值,除了问题的本身形式及内容

3、等客观因素外,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努力,即需要教师根据问题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从问题的背景以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和构思。可以说,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提出,其探索价值及学生的知识获取可以出现很大的差异。12 注意对问题台阶式的设置。现在的教学,非常强调过程的展示,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现成传递的,而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转化。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置,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释。问题一旦提出,要达到

4、探索挖掘之效,可以从增设台阶以提高思维层次方面去设置,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处理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设置台阶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比如:对中国近代史的时局图的片段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分析图面及文字,然后提出问题。时局图中的怪兽指谁?(英俄日德法等列强。)它们摇旗呐喊表现什么?(觊觎着中华大地。)这种状况反映什么问题?(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当民族危机来临时,中国封建统治者状况如何?(他们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终日饮酒作乐,搜刮民财。)至此插图中的显性知识已“一目了然”,但教学任务尚未完成,要乘胜追击,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潜藏的历史信息即隐性知识。图上一官吏昏昏欲睡

5、,侧身它卧时手中却紧握网绳,网上有位戴着眼镜的文人专心读着八股文说明什么?(腐朽的统治者用科举掌握着选拔文武百官大权,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还愚弄百姓)有一人在马旁习武,说明什么?(一些有识志士开始觉醒,不愿为亡国奴。他们对民族危机耽忧,开始朝乾夕惕,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最终达到同学们对十九世纪末中国呈现的政治局势的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问题探索的能力。1 3 注意问题的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课堂上注意设置的问

6、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注意基本知识点的讲清讲透,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所以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中,既要强化概念原理、知识点的理解,又要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每一步的台阶,可以作为学生知识迁移的手段,教师还可以围绕问题,将知识发散出去,成为相关知识点的考察题,当学生完成各个问题时,不但掌握了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枝枝杈杈,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使学生掌握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学生:不自觉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7、。发现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起点。小学生天真烂漫,上课举手踊跃,回答响亮,形形色色的问题问个没完,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上课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提问题的人更少,这是学生创造力被扼杀的预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精妙构思内容之一。教师要改变学生的现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在学习或思维的过程中,应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的疑问不自觉地提出来。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自觉地提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另一来源。“授人以鱼,

8、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与学生自身的投入和体验密切相关。因此,课堂应提供一个适宜于探讨问题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二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几点体会:1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究其原因:心理素质差,发言时心慌胆怯,害怕别人笑话,不积极思考,无问题可问。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

9、题、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谁的问题多么肤浅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教师不该恪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应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和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有勇气针对教材或教师的问题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注意引导分析。这样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2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历史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10、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让学生想问,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学生高度兴奋,活跃思维,重点的地方教师可画龙点睛。例如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时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同学提出疑问,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文化大革命”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1、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不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激起学生探究热情,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3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问。历史学借古知今、以古鉴今的本质目的以及人类社会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使貌似距现实太遥远的历史,实质上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1)“希特勒策动苏台德区自治和科索沃地区要求自治之间有什么区别?”(2)“德国和日本在战后经济都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而且法西斯势力近年来都出现了抬头的趋势,尤其是日本近年来的军费、自卫队的规模、数量以及其武器的数量、质量以及规

12、格都在美国的扶植下保持一种不断上升的势头,而且不断叫嚣“中国威胁论”,是不是世界又面临着一战后同样的形势?世界会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这些问题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和问题逐渐向深层次迁移,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也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牵强附会,不仅要紧扣教材,更要合乎学生实际,使学生不仅准确高效地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放开思想的野马,在历史与现实间往返运动,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知识思考问题。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适时点

13、评。4培养相关能力,形成学生提问技能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是非常严谨规范的,历史学中的史料分析可以作为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手段,从而提高学生提问技能。今天的教育,既是过去知识积累的传播,同时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那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的将知识恢复其本来面目,在提升问题探索上多下功夫。真正体现问题探索的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