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文及翻译解说2.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523557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解说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解说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解说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解说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解说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解说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原文及翻译解说2.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实慧。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

2、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三

3、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弟子规的普适性 为文支持弟子规应该成为学童道德补助读物的人,可能是对现存的蒙学读本没有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比较。就如桃花源记里的避秦男女,因为不晓得时间的推移、外头的情况,产生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结果。明清以降,如果蒙学读物有个龙虎榜的话,那么前三名应该是所谓的“三、百、千”,

4、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而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在2003年出版的一套传统蒙学丛书,全集共有十部,分别是百家姓、千字文、五字鉴、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家诗、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和唐诗三百首。有人认为弟子规没有上榜的原因,大概就是诗词所形容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外加很多封建糟粕。有人这样称赞千字文:“只用一千个字,基本上不重复,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后连贯,还要押韵,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到今天也还有其积极意义。”而弟子规则恰恰相反,既不押韵也不讲求对仗,没有字斟句酌,是很粗糙的一些文字,内容活脱脱就像一

5、本“纪律指导手册”,读后不会有任何美学上的收获。可是深究其内容,正是这些很浅白的文字内容,让我们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依照一个公司是否收纳“弟子规”作为判断标准是有偏差的,我们不妨看看一些人的评价不妨探讨各种可能性评价一:说弟子规对文字拣择随便“不难看出,弟子规作者对于文字的拣择是很随便的,所以文中出现很多语义不明的地方。如开首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没有人知道作者真正要说什么。“温”、“凊”、“省”、“定”,是指衣着、饮食、起居,还是要表明怎样的规范行为?根据我在网上的一番搜索,各种白话解释,其中除了“省”字是比较一致地表示“探望”之外,其余都是靠猜。一般认为,这是“(要让父母)

6、冬天穿得温暖,夏天穿得清凉。早起要探望父母,晚上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到家,以免担心。”可是,早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动向,这又同后文“出必告,反必面”造成重复了,一个意思,何必啰唆两次?”正确观点:其实这不是重复,即使从字面解释,前面一句“晨则省,昏则定”可以理解为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用现在的话说,早请示,晚汇报。而后一句“出必告,反必面”可以理解为出远门要告诉父母,而回家后一定要当面向父母报平安。这种看似语义不明之处,正是弟子规的高明之处,因为作者知道将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准确指出某个方式也许不合适,但是作者说的是一个实例,希望通过这个事例来说明“孝”,例如“冬则温”,也许在古代就是指冬天寒冷时会为父

7、亲温暖被窝,可是在我们现代社会,也许大家不住在一起了,怎么去温暖被窝?这是现代人没有“弟子规”的真谛,不会变通,也许在现代,我们可以做到冬天的时候,问问父母是否寒冷,暖气是否足,是否有防寒服等等。这样才是真确理解弟子规。而单从字面解释是不对的。评价二:再看弟子规所规范的行为,到今天到底有没有现实意义。如果照里头的文字去做,那么“弟子”就应该“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打恭作揖、正冠纳履,做什么事都明哲保身。再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鞭打也不吭声,不要说现今的弟子受不了,连师长也受

8、不起!正确观点:打恭作揖、正冠纳履和明哲保身不是因果关系,这些文字里的内容即使在现在社会也有实际意义,例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而且这其中体现的是做人严谨,和明哲保身有什么关系?!即使有些规则我们现在不合适了,但是我们一定能找到和其类似的规则,我们可以变通,但是不能摒弃。例如“号泣随,挞无怨”,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不可能,可是却忘记了作者传达的是一种思想,当父母有错误时,对父母应该用情,以情为先,而不是直接说理。而不是简单从字面解释,说不能鞭打。现在社会许多人和父母天天讲道理,说不通就大声吵闹,说父母无理。我不知道这样的风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我们都能理解父母感受,以情为先,由情

9、入理,相信这样的结果应该会很圆满。还有认为这个读物文笔不美,大白话多。有这种观念的人真是应该看看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多少人还在贫困线,有多少人知识水平到什么程度?那种以大学者才读懂的文本给人民大众有什么普及意义?弟子规的好处就是在于其浅显易懂,无论父母是高级学者,还是刚刚认字的农民,都看得懂,才有普及意义。很多人对古代的读本动不动就冠以过时,有封建糟粕等名头来打击,只不过都忘记了透过这些读本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例如“丧三年,常悲咽”难道要

10、现代人守孝三年吗?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中心意思是你自己觉得心安了吗?心安了,三天也行。你做到心安了,就是孝。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建议百度对编辑人的权利真的要进行控制,如果只是有些意思偏离,那还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是整个意思写错了,写反了,特别是在弟子规这样的重要词目上写反了,那真是会贻害众生。编辑本段原文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

11、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 出则弟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12、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 谨原文: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

13、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 信原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 泛爱众原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