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2515763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德企业管理模式比较一、制度比较1、德国股份公司的“资合性”与中国股份公司的“人合性”股份公司诞生于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资合性”,德国股份公司也不例外。由于实行一股一票制,股东的决策权完全取决于其投资份额的多少,与其社会地位、头衔或者资历等均无关系。但中国脱胎于等级森严、强调家族血缘关系的农业宗法社会,“权利来自资历、关系和社会地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中国的股份公司具有一种“人合性”,即决策权往往集中在那些具有相当资历、一定社会关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手中。

2、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德国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塑造出合作精神。中国数千年处于以宗族为导向的农业社会之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由于传统的宗族、家庭思想在中国人身上打下了极深的烙印,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习惯水平协调,对中国人来说责任仅局限于小团体中。由此宗派、团体利益在中国企业中往往得到突出和保护。德国企业所体现的合作精神与中国企业所保护的宗派利益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德国是典型的法治国家,而中国是典型的人治国家,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德国股份公司和中国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方式也不相同。德国股份公司按照标准图式运行,即按德国股份公司法运作。中国股份公司则不完全按照标准图式运行,尽管中国也有

3、股份公司法,但是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企业领导人的个性、气质、领导风格及非正式群体、非正式规则等因素的影响。股份制诞生并成功运行于西方文化之中,与典型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2、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的差别从产权界定上来看,在德国私人产权界定清晰,责任明确;在中国目前国有资产仍占全部社会资产的50%以上,政府是私有产权最大的集体承担者。两国企业在同样的内部人体系背景下,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却不相同。法人治理结构有两种基本类型;以美国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局外人体系和以德国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内部人体系。中国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属于内部人体系。尽管中国股份公司和德国股份公司具有相同的内部人

4、体系这种背景,但在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上存在着差别。德国股份公司的管理控制是由于银行强大的地位及其在监事会中的代表来保证,而中国股份公司的管理控制是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强大地位及其在董事会中的代表来保证。并且,在同样的内部人体系背景下管理控制上也存在差别。德国股份公司的管理控制问题主要来自法人治理结构的固有特性,即由于既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监事会成员的绩效评估很困难,使得股东大会的解聘决定常常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在中国除了与信息不对称相伴而来的管理控制问题外现在又出现了一种经济现象即“内部人控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在利益冲突方面,所体现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在德国银行既作为

5、财产所有者直接参股即作为股东的全权代表,同时又作为贷款人且由此而作为银行股东的代表。在这种双重角色关系中有这么一个问题,控制人服从谁的意志可以使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必须代表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又与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国有资产缺乏终极所有者,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控制人服从谁的意志可以使国家利益(或集体财产的利益)得到保证。全体职工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也不相同。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中德两国职工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不相同。在德国职工代表进入监事会,在真正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协调权被部分地赋予全体职工,德国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都较强。在中国职工代表没有进入董事会,在

6、名义上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协调权并没有赋予职工,中国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都较弱。二、文化比较企业制度规定着管理模式的形成和运作,企业文化则对管理模式运行的方式和效率产生影响。由于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因而从世界观、文化环境、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差异以及领导风格几个决定文化特质的主要方面来进行文化比较,有助于我们对中德两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管理模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的理解。、世界观比较从对环境关系的假定上来看,德国主张战胜自然,视环境具有威胁性和挑战性。中国则主张“天人合一”,与环境和谐共存。对真理和时间的看法东西方存在明显差别。德国的真理观可以概括为;信仰科学,尊重科学;

7、这种科学精神源自于古希腊文化。中国的真理观则可以概括为;实用主义态度。中国人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延续至今一方面是因为政治专制和官僚们的独断专行所致,另一方面长期的自然灾害和严重的饥荒始终是社会的一大威胁。这种特殊的历史使中国人炼就出极强的忍耐力,同时也把实用主义作为生存战略。在时间观上两国也互为对比。德国;单色调时间理解。按德国人的理解计划的前提条件是把时间按直线划分成过去、现在和将来,并且划分成客观上可测量的连续的时间段。时间如同其它资源一样是短缺的并且要从数量上来理解,因而应该有效率地使用时间。中国;多色调时间理解。按中国人的理解时间是有利和无利瞬间的循环性的无规律的序列组合。同时维护关系具

8、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判定中国人对时间是从质量上来理解的。对人性的假设东西方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德国; X Y理论西方的划分方式。中国;中国古典哲学家的两种观点;“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假定,则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成两极相对。德国;个人主义。15至7世纪在西欧发生的文艺复兴使个人主义得到广泛传播,随后的宗教改革又使新教伦理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两个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使西方人从那时起就摆脱了封建主义和神学的精神枷锁。中国;集体主义。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体现为集体化的超稳定结构,这种结构又被社会主义所强化。集体主义结构与封建宗法思想相

9、结合,反而促进了宗派、家庭和单位的自私行为。儒家伦理中也包含着一些压抑个人意志、泯灭自我意识、消解个人事业心和扼制聪明才智的方面,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滋生的温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性质的假定着重点不同。德国;保地位。对德国人来说人们之间关系的形成服从于实际工作需要,属于中国社会最重要基本原则的文化标准“保面子”虽然在德国也存在,但作用相对来说要低得多并且起的是另外的作用。中国;中国人则是根据人们之间关系的形成来调节实际工作任务的,保面子任何时候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处世原则。、文化环境比较德国与中国文化要素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德国社会的低权力距离和中国社会的高权力距离与德国相反

10、中国的社会力量系统是通过较大的权力距离来体现的,与此同时,类似封建的家庭和权力结构以极大的权威确定着社会生活。(2)德国人的个人主义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3)男性化的德国社会与女性化的中国社会中国是一个家长制的、长辈导向的而又偏离公开对质的男性社会。男性行为也常常表现得柔软和弹性,在西方常常被解释为懦怯。矜持、让步和友好在中国作为可以公开谈论的男性价值观,且导致中国人不习惯公开争论,因而冲突往往通过内部解决,保面子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中国人来说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分析性、理性、线性和因果性思想对德国人来说是典型的男性特征,在中国人身上则很少体现。(4)德国人避

11、免不确定性的强意识和中国人避免不确定性的弱意识由于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中国人的行为是很实际的。代替制定有预见性的计划,中国人宁愿尝试和出错,偶尔也会把混乱的战略推向前台。(5)德国的短期导向与中国的长期导向中国人偏爱长期发展战略和间接实施战略,与此同时按中国人的理解并非直线是到达目标的最短路径,而看起来象是弯路。往往不采取集中于单个目标的直线型目标导向,而更多的是优先以一个目标范围为导向,靠近这个目标范围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性,在这个活动范围内短期思考和决策都不适合。这里以图表形式对德国与中国的文化要素进行比较如下;德国中国低权力距离-基于功能性差别的等级制度-自我首创精神-批评,对抗高权力距离-许

12、多不同的等级领域,次要/重要,服从/照顾-没有自我首创精神-没有批评,没有对抗符合角色要求的行为-长辈原则代替成就原则-权威行为个人主义-我的意识-自我实现个人自身利益追求独立集体主义-我们的意识-群体认可保留自己的愿望协调的合作-群体利益,群体形成-自律集体优先男性化自我意识-实施能力事实优先-竞争女性化弱自我意识-适应意愿关系优先避免不确定性的强意识-扁平化的等级组织,较低的地位差别自发性-冲突意愿-创新天才,极端主义,精神亢奋避免不确定性的弱意识-僵化的等级组织没有自发性-避免冲突/和谐原则优化已给定的事物中间道路短期导向-没有耐心,短期成功长期导向耐心,遵循长远目标和集体目标3、由文化

13、差异带来的理解差异就时间理解而言,德国员工不愿在工作结束前被打扰,而中国员工正好相反很高兴在工作期间有人拜访并且并不把这理解为干扰性的中断。对目标理解两国的差异很大,在德国总是促成目标和计划的预先制定,而在中国往往没有清晰的任务界定和责任确认。中国人虽然也会有要完成的目标,然而实现目标的步骤总是任意地被更换。这与文化不无关系,因为为了保全面子某种变换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对效率理解两国也不同。德国;充分利用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人际关系、冲突、和谐和群组凝聚只在考虑到要实现的产出时才有意义。中国;产出是最优投入即人际关系、冲突、和谐以及群组凝聚的函数。在工作节奏上表现为;德国

14、人总是集中精力,一直工作。中国人则常变换,每工作几小时休息一段时间。、领导风格对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作比较,可以概括如下,德国人追求自我实现,推动社会前进,体现社会责任感源于基督精神。中国人注重光宗耀祖,为子孙后代记,体现家庭责任感源于儒家伦理。如果要对两国企业的领导风格作一个高度概括,那么可以认为,德国企业典型的领导风格是民主式,中国企业典型的领导风格则是家长制。三、制度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文化融合及其对管理模式的影响1、对制度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思考制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社会制度影响文化观念,文化观念限制社会制度的运行。应该通过引入竞争制度使中国人逐渐抛弃“保面子”这种落后观念。“保面子”

15、是一种产生于运行数千年的封建皇权制度高压下的落后观念,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态度有关,是注重虚名而不注重客观事实的表现。通过引入竞争制度和西方“尊重科学”、“注重客观事实”的价值观念,使中国人逐渐抛弃“保面子”的价值观念,中国人应该逐渐树立“以个人成绩保地位”的意识。通过引入政治民主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使中国人逐渐树立民主意识。同时,通过引入“科学、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可以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股份公司能够有效运行。2、对文化融合的思考对中国而言,应该引入“科学、民主”思想和由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精神。通过融入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民主”思想和由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富有生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种形式的文化转移和融合过程是很有必要的。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如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贡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古代文化主张尊人、爱人与仁政,这一思想是“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反映和深化;“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把儒家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对东西方企业都有重要意义。在儒家看来,由于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闻,尤其是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从事管理工作并被人当作偶像崇拜和效仿的“圣人”,通过自身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