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250888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摘 要: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骨质疏松症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四个方面,即以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关键词:治未病 骨质疏松 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模式逐渐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特点,对它的调治“防”比“治”更重要,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则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它

2、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1、“治未病”思想的内涵中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后经金元朱丹溪、明张景岳、清叶天士等完善,特别是叶天士提出的“先安未受邪之地”对后世影响颇大。“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主要包括“未病先防” 、“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四个方面。其一,未病之前,要求人们平时加强饮食和锻炼,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以增加对疾病的抗御能力。其二,已病之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将疾病控制

3、在局部或其系统,防治其进一步发展。其三,既病防变,是指人体患病之后,在采取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善于把握疾病的特点及其传变规律,防止其转变和恶化。其四,病愈之后,要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旧病复发。2、骨质疏松症的概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综合症1。2.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各种原发疾病引起。导致各类骨质疏松症的骨丢失病因很多,也很复杂,并且骨质

4、疏松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峰值骨量(BMD)下降、骨吸收增加和形成不足都可引起骨量降低和脆性增加。目前认为激素水平、细胞因子、营养状况、生活习惯、遗传基因、药物和疾病、运动和制动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2。 2.2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主要有三大临床特点。一是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二是脊柱变形:骨质疏松症患者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三是骨折: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即可发生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2.3 中医学有关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学中无骨质疏松症之名,

5、目前普遍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骨萎”、“骨痹”、“肾亏”、“腰背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久病失治,年老衰变,用药失当引发,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肝肾亏虚、脾虚和血瘀有关。2.3.1肝肾亏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黄帝内经曰:“肾者,主骨生髓。”说明肾、骨、髓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景岳全书痿证曰:“或男过八八,女过七七,命门渐衰,天癸将绝,未能护养,以致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这些著作都阐述了骨的强劲脆弱与肾精盛衰、年龄的增长有密切联系。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发现

6、,骨矿含量随着年龄的变化规律和中医学所记载的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规律有着惊人的一致性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肝气衰,筋不能动。”而筋络骨,骨连筋,故肝与骨质疏松的关系首先体现在肝与筋的关系上,肝气充足,筋则坚韧有力,肝气不充,筋软松驰,骨无坚强的筋膜约束濡养,则萎弱无力,活动不利。其次,中医学认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肾精与肝血相互滋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同时,肝阴源于肾阴,肝用不足或过度均可影响肾藏精的功能,以致骨无所充,髓无所养,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特别是女子以肝为先天,有气多血少的特点,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不能忽视对肝脏的辅助治疗3。所以,肝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尤其

7、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2.3.2脾胃亏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百骸,化生气、血、精、液以荣润骨骼。先天之精也有赖后天脾胃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支不用。”灵枢决气篇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交通上下、灌溉四旁,从而维持气、血、精、液的相互转化。若脾胃功能衰惫、化源不振、气化失司、枢机滞塞、血不化精,则骨骼精虚不能灌输,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运,精微不能四布,无以生髓养骨,而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5。2.3.3血瘀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气血的滋润

8、与濡养,气血瘀滞,骨髓失养,渐发本病。血瘀造成骨小梁内微循环的障碍,导致血液中的钙及营养物质不能正常的通过哈佛氏系统进入骨骼,而致骨骼失养,脆性增加,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现代研究也认为骨质疏松骨痛的原因是由显微骨折,损伤血窦,致骨内瘀血,骨内压增高引起的5。 3、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3.1 未病先防首先,普及骨质疏松症的健康素质教育,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进而主动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减轻疾病对人体的伤害,有助于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为宣传普及健康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医务工作者应该用“治未病”知识方法,向人们普及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科学知识,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9、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对患者和群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将骨质疏松症相关科学知识向社区居民普及,将是提高我国骨质疏松症预防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适当的饮食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既受个人身体素质的影响,又赖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的偶然诱发。其中饮食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要注意合理膳食,多吃粗粮、豆类、坚果等富含钙类的食品,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使营养全面补充。第三,适度的体格锻炼,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运动对骨骼与肌肉、心血管系统与血流、呼吸机能、代谢机能、免

10、疫机能、心理健康六方面均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中老年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足量钙的摄入、正常的激素水平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骨生物力学认为运动产生的肌肉张力和机械应力作用于骨骼上,改变了骨内压力,进而刺激了成骨细胞生成,促进了骨的形成和重建。此外,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人的年龄、健康状况、体能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有益于骨骼的运动有五禽戏、太极拳、气功、八段锦、慢跑、游泳等6。3.2 已病早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强调了早期治疗疾病的重要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酸困乏力、疼痛,阴天、受凉、过劳及

11、夜间加重。但有一部分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只有在骨折拍片或骨密度检测时发现有骨质疏松。因此, 在早期症状出现之时就需做骨密度检测,确保及早发现疾病,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此外,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治愈,而且可避免变化之端,把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体健康6。对于早期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系统合理的规范化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医生可对骨质疏松采取运动、饮食等干预措施,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则采用以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用药为主,以物理、运动、饮食、外科治疗等为辅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以达到缓解疼痛,延缓骨量丢失,预防骨折的目的4。药物对早期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是治疗骨质疏松症

12、的重要环节。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为:一是基础补充剂,如钙剂和维生素D等。二是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双磷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剂及雌激素。三是雌激素。四是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中医学方面,可从肾虚、脾虚、血瘀等方面辨证治疗。肾虚者以补肾壮骨为主,王太红等7认为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肾阳,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常加用鹿角胶,紫河车等血性品;肾阴虚者,治以滋阴补肾,以知柏地黄丸加减,常加用龟板胶、枸杞等益精填髓。脾虚者,治以益气健脾,常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者,则以活血通络为主,治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常加用黄芪、乳香、没药等。3.3 既病防变人体患病之后,要善于准确把握疾病特点及传

13、变规律,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将疾病控制在局部或其系统,防止其转变和恶化。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表现为腰背酸痛、身高变矮、脊椎变形、驼背、骨折等,进而由于椎体骨量大量丢失而致椎体破坏、椎间盘突出、韧带退化、关节失稳、椎体畸形、神经受压,以致引发呼吸、循环不良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患者感觉或运动障碍,甚至瘫痪、死亡4。故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并发症的发生。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而骨折固定长期制动又可加重骨质疏松,所以防止骨质疏松症患者出现各种类型的骨折当置于防治的首位。3.4 愈后防复骨质疏松症因其多发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现行常规治疗只能控制病情、缓解疼痛

14、症状、减缓病情的发展。骨质疏松症的“愈”是相对与临床症状的相对减轻而言的,临床治愈并不等于疾病的完全康复,而“防复”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防止其影响生活质量的过程4。所以,在骨质疏松症临床症状缓解时,还需要长期服用钙剂及药物巩固疗效。同时,还需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平时的运动中切忌剧烈,以免过量和不当运动导致骨折发生。还应多吃富含钙类和维生素的蔬菜,增加矿物质的摄入。要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旧病复发。4、小结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不管是用西医还是中医,其疗效都不太理想。而用“治未病”思想防治骨质疏松症着重于整体调节,注重内因,最终目的

15、是为了抑制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从根本上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形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且骨质疏松症作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多发病,其病前防治显得尤为关键,传统中医“治未病”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提高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从饮食、运动、药物干预等方面早期预防,能更好的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效。参考文献:1王吉耀主编 内科学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1078.2裴福兴等主编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9-17.3马中兴,高文杰,魏小堂等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研究,2012,25(1):14-16.4金成强,宋敏等 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思路J.中医研究,2010,23(5):56-59.5彭勇 骨质疏松的病因与治疗理论探讨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10):10-11.6朱金星,李洵,林娜 浅析“治未病”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J.光明中医,2012,27(3):431-433.7王太红,樊培新 126例老年性髋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4):388-38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