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共三个课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2494395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共三个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共三个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共三个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共三个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共三个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共三个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共三个课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基础上的一节新授课,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展开探究性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工具,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已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比较、综合、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理论指导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

2、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涵义。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方法与过程1、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2、 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3、 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情感与价值观1、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3、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

3、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借助实验和多媒体,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自主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学生具备一定的

4、动手实验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流程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依据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有无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律。板书 元素周期律 思考、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和提问1请同学们画出核电荷数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试着寻找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片画核电荷数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寻找规律。归纳、回答:12号元素:电子层数相同,都是1,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到2。310号元素:电子层数相同,都是2,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递增到8。1118号元素:电子层数相同,都是3,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递增到8。复习旧知识,引发新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元素入手,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归纳以核电荷数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例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除H、He元素外,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阅读

6、教材并填写第12、13页的表格,认识“重复出现” ,体会“周期性变化” 板书一、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除氢和氦外,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递增到8。理解,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阅读阅读教材第12页内容,思考:结合投影表的数据分析39和1117号元素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有没有规律?什么样的规律?阅读、思考、归纳、交流、叙述、文字记录: 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由锂到氟,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由钠到氯,原子半径由大到小。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利

7、于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提炼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归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变化趋势(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即呈现周期性变化。提问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与“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若是有。又是什么呢?提示、完善倾听,比对、理解。再体会“周期性变化”。思考、寻找两者间的关系。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数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培养学生叙述的准确性,养成细

8、致、周密的习惯。板书二、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数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理解,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设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都呈现周期性变化,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一张表:通过观察表1中的数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表139号锂铍硼碳氮氧氟氖主要化合价+1+2+3+4-4+5-3-2-101117号元素钠镁铝硅磷硫氯氩主要化合价+1+2+3+4-4+5-3+6-2+7-10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最高化合价:37:+1逐步升到+5

9、1117:+1渐升到+7负化合价:69:-4逐步升到-11417:-4逐步升到-1总结: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板书三、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由+1价递增到+7价(除氧、氟外),负化合价由-4价递增到-1价。理解、比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提问 大家或许有个疑问“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与“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怎样的关系呢?思考、回答:一般地,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除O、F外),最低负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稀有

10、气体元素除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小结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倾听,回顾。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反馈练习 练习,思考。当堂巩固第二课时引入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的部分知识现在继续来学习观察118号元素,判断每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它们的排布有规律吗? 观察、归纳:310: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1118: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讲述上节课我们讲到,元素金属性指的是原子本身失去电子的性质,元素非金属性指的是原子本身得到电子的性质。回忆,理解。让学

11、生回忆起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概念。温故知新。提问现在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上节课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啊?投影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方法: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1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思考、回忆、讨论、归纳金属性强

12、弱判断方法: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1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复述能力、整合能力。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方案探究钠、镁、铝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提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得出某个结论,我们往往借助实验来论证。再次之

13、前先看一看各种碱金属的图片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1取三种金属,分别与水反应,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2取三种金属,分别与酸反应,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3比较三种金属单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精神和实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探究 根据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活动性强弱顺序。试剂和仪器:钠、镁条、铝片、2 molL-1盐酸、蒸馏水、酚酞溶液、小试管、烧杯、砂纸、酒精灯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派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分析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判断方案的可行性,不足的提出整改

14、意见,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分析判断。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实验探究1将绿豆大小的金属钠、除去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分别投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再滴加酚酞,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探究2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分别与2 molL-1盐酸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补充实验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盛有冷水的试管中,再滴加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再加热试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完成书表1415页的表,得出结论。钠、镁、铝单质活动性强弱的顺序是 Na Mg Al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感性认识,通过现象的比较结论呼之欲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体会成功的喜悦。小结由钠到铝,金属性逐渐减弱。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倾听,记录。探究活动2阅读并分析表3,根据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和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探究硅、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