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47906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两部分内容:一是统计知识,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二是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

2、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

3、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

4、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96页例题统计小红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图画呈现的是一个确定事件,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经验,把三种家禽分别计数。“白菜”卡通指出每个方块表示1只家禽,示范了3个方块表示3只鹅,学生继续用方块分别表示鸡与鸭的只数就不困难了。三种家禽的只数都用方块表示,显示了方块图只表达物体的数量,不表达物体其他属性的特点,这是统计图的本质特点。学生在画方块的时候体会到这一点,也就初步感知了统计图。以后还会把排在同一列的若干个方块连起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条形统计图。“想想做做”

5、和练习十第1题,除了用方块图表示数量,还安排了通过调查获得数据以及用画“”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的内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体会统计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

6、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可能性”研究的是不确定现象,因为在不确定现象里,事情的发生会有两种或多种可能。通过不确定现象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全面而仔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初步教学不确定现象,选择简单而有趣的事情作为研究对象。第98页例题从不同的口袋里摸球,在都是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在有红球也有其他颜色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不是红球。前两种情况是确定现象,第三种情况是不确定现象。从确定现象过渡到不确定现象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体会不确定现象,教学重点是不确定现象。教学

7、这道例题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摸球应在随机状态下“任意”进行,让各种情况都有发生的可能。透明的口袋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里面球的颜色,而蒙住眼睛摸球是在看不到球的状态下随意地摸。当然,不透明的口袋里球的颜色看不到,不蒙住眼睛也能任意地摸球。二是可能性是事情发生之前,对将发生结果的预测。图画里小芳等三人的手还在口袋上方,正准备摸球,创设了让学生预测结果的情境。若是把球抓在手里了,事件就发生了,结果也有了,就不是可能性的问题了。三是学生摸球是为了验证“一定是红球”“不可能是红球”以及“可能是红球,也可能不是红球”等判断。所以,摸球一定要在对结果有了预测之后适量进行。“试一试”加强对可能性的体验,转盘上有三种颜色,指针转动后停在每一种颜色上的可能都存在,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的。如果个别学生提出指针还可能停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这些预测是正确的,不能否定。对此,既不要绝对化地说“指针停在哪里只有三种可能”,也不要过多突出指针还可能落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这道题要让学生在新的情境里主动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练习十第3题里的方块图,既是摸球活动过程记录信息的工具,也是摸球活动结束后呈现数据的形式。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