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2477362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学科,它既没有语文那样的丰富语言和曲折情节,也没有物理、化学那样的多彩的实验操作,因而学生往往感到数学枯燥难学。特别是进入中学后,当他们接触到了用方程组、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应用题,以至数学成绩不够理想。怎样使学生由“厌学”转为“乐学”?各路高手奇招迭出,笔者以为让游戏进入课堂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一、游戏引入初中数学课堂的必要性。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新课堂强调数学学习过程要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这一特征要求教师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辅之以操作、实验、调查、游戏等,教师仅仅充当指导

2、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交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游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拨动学生乐学的心旋,使其愉快的接受知识。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学生对这门学科没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好奇心,那么数学学习将是一项艰苦而缓慢的工作。课堂也将被他们视为煎熬的地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课堂上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是关键。怎样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快乐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及其有效的建议:“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常常在游戏中表现

3、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他的意思很明显,游戏进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就能起到调节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使其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吸引学生的目光,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宽松的民主气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呼唤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数学内容的严谨性,往往令我们的教师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再加上所谓的“师道尊严”,常常使他们居高临下的面对学生,不容那些思维活跃、独具有自我主见的学生平等对待。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师生关系紧张,师生距离拉大,甚至出现学生对抗老师的不良现象。试想在这样的师

4、生关系中,学生那还有什么兴趣上你的课?又怎么学好数学?而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师组织指导,师生合作、讨论和学习,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走进了学生,学生靠近了老师,这无形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正如游戏,营造了宽松的民主氛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乐于上数学课,感受数学课的乐趣。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游戏策略1.新课的导入可以通过游戏来引入授课前,学生多输出与兴奋或者倦怠状态,人虽进入了课堂,但心思还在课间的玩乐上,此时如把游戏进入课堂,可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促使他们兴奋点的转移,引领他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5、教学的内容讲解可以通过游戏来进行数学上有些内容是很抽象的,老师讲了半天,学生也未必能很好的理解,但做一下游戏,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能化抽象为具体,使认识活动由感性过渡到理性,从而降低思维难度,问题就迎刃而解。3.教学内容的巩固可以设计适当的游戏来实施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计算法则,通过辩诬游戏,可以减少错误,加深理解,提高辨析正误的能力。三.游戏进入课堂教学的注意点1.数学游戏的知识于趣味活动中,实施教学游戏,要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不能为了追求气氛,为游戏而游戏,应始终围绕着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来设计游戏方案,而且游戏时不能喧

6、宾夺主,偏离教学重心,以至于收不到预习效果。2.游戏要有个度合理、适时地安排数学课堂游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游戏被广泛适用,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要认清他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法宝,更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每堂课非有游戏不可。课堂教学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安排其他活动,如操作、实验、调查等,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游戏要全员参与“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

7、”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的对象是每个学生,每个学生游戏都有游戏的权利,切忌单招得意门生表演,那会磨灭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8、,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结果得不偿失。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总之,游戏进入课堂教学,可使教学方法更具有灵活性,在教学目标达成更具有效性,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厌恶学习变得乐意学习。游戏功能不可忽略。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