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46728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人合一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天人合一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天人合一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天人合一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天人合一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人合一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人合一思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目录:基本信息各家阐释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天合心经之天人合一介绍生命核能层级图英文: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the human.基本信息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

2、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

3、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

4、一,而改作了“人天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

5、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各家阐释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儒家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

6、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禅宗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道家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

7、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唯物天人合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

8、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1、天地对应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

9、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1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2、天地气交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

10、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

11、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

12、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3、天地同律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气的规律性研究和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音律与天之气相应史记律书,其中说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古代以同类相动理论推想互相感动的事物之间通过气传递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把律吕与气密切联系起来。汉代有候气之法,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在一个密闭的室内,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布置注意观察就

13、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节气,与该气相应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2。这种把律管的长短和天地之气联系起来的实验,对我们理解五气、五藏与五音相应等问题至关重要。就这样,人们把不同音频的乐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时令,同该时令的气候、物候联系起来。所谓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过是天气在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种或七十二种表现,同时造成了不同季节中声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说是关于气的量化的另一种表达。十二律的名称表示着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作用。如: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汉书律历志)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史记律书)蕤宾者,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

14、(汉书律历志)夹钟者,言阴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物种也。(汉书律历志)时间周期(历)与天地之气的运动相应古人早就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如昼夜、24节气、四季、年等。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由此,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

15、是内经学术中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二、 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