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246610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第一学期二次月考配人教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32小题,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Al27 Ca40 S32I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作铅笔芯 B金刚石作钻头 C干冰作致冷剂 D天然气作燃料2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3科学家利用精密的仪器把石墨拆成只有一个或几个原子层厚的“碳片”(示意图如

2、下),碳片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片是一种单质 B碳片和C60是同一种物质 C在一定条件下,碳片可还原氧化铁 D碳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4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2,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5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C4H4S2 BC2H6S CC4H4S DC6H6S6对下图所示实验

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B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铵固体颗粒C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腐蚀作用,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和通风DNH3+HCl=NH4Cl反应中,氢原子发生了改变7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8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分离溶液中的糖和水 B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 C检验CO32- 的存在 D用水吸收CO9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

4、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浅绿色溶液D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红色10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今有一粒子,其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该粒子是( ) A原子 B阳离子 C阴离子 D分子11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D两种反应物均为化合物12大蒜是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大蒜中主要成分大蒜素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大蒜素的化学式为

5、C6H10S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蒜素的一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3个硫原子构成 B大蒜素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 C大蒜素中碳、氢、硫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3D大蒜素属于有机化合物13下列说法能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镁粉用作照明弹 B铜丝用作导线 C氢气用作清洁燃料 D二氧化碳用作碳酸饮料14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1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点燃A2H2O = O2+ 2H2 B4P + 5O2 = 2P2O5CZn + HCl = ZnCl2 + H2DKMnO4 = K2MnO4 + MnO2 + O

6、2 16如图是科学家根据相关研究绘制的60万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和全球温度变化的图线,据图分析可得( ) 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引起全球温度的变化B全球温度的变化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C全球温度的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D全球温度的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没有关系17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3Fe+2O2Fe3O4 B2NaOH+CuSO4Cu(OH)2+Na2SO4C2KClO3 2KCl +3O2 DH2 + CuOCu +H2O18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理石放入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B在硬水中滴入肥皂水会产生浮渣C铁在空气中燃烧火

7、星四射 D紫色石蕊试液使碳酸变红19密闭容器内有M、N、P、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密闭容器内仍然是M、N、P、Q四种物质,反应前和反应一段时间后各自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物质MNPQ反应前质量(g)1588431616一段时间后质量(g)待测14216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类型属转换反应 B物质P一定是化合物C反应生成的N与Q的质量比为7:3 DM肯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20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符合这四位同学所描述的是( )AS+O2 SO2 B2CO+O22CO2 C2H2 +O22H2O DCH4+2O2 CO

8、2 +2H2O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28分)21(6分)书写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电解水_;(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_;(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_;(4)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5)乙醇(C2H5OH)在空气中燃烧_;(6)铁在氧气中燃烧_。22(4分)201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旨在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该主题倡导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1)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绿色生活”理念的是(填序号)_。节约用水、用电 废物分类回收、利用 坚

9、持每天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2)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二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日常生活中做灭火剂,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和_的性质。(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能生成氧气,请写出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23(4分)仔细观察右图后回答:(1)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2)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 24(5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1)青少年成长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和钙。这里的“钙”是指_(填“分子”或“元素”)。(2)将浑浊的河水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用此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属于_(填“纯净

10、物”或“混合物”)。(3)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一种节水措施_。(4)2010年4月20日离美国沿海不远处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发生严重的石油泄漏事故。美国救灾部门还动用飞机向海面上漂浮的石油喷洒化油剂,以减轻石油对海洋的污染。查阅资料可知:化泔油剂的主要成分类似于家用的洗洁精。化油剂主要起_ 作用。25(5分)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1)1个B分子中含有_个原子。(2)A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3)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填图中字母)。(4)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_(计算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11、)。26(4分)身边处处有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将以下物质按要求填入空格中(填编号):食醋 煤气 活性炭 碘酸钾(KIO3)二氧化碳(1) 中的有毒气体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死亡。(2)制取碳酸饮料的物质是 。(3)热水瓶中少量水垢可用 除去。(4)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装有 来吸附毒气。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共21分)27(4分)某校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各小组分别设计了以下四套实验装置。 A B C D 请你从防止空气污染、节约能源的角度分析:最不理想的实验装置是 ,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是 。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

12、 。为了保证安全,在通入CO气体之前应该_。CO CuO 澄清的 石灰水 Ca(OH)2 溶液 的28(12分)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8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A ,B_。(2)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8中的_。(填标号)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 ,应选择的药品是_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你认为还需增加的仪器是_ _,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用图9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填“a”或“b”)端导入。(4)制取氢气。下图中可用于制取、收集氢气的装置是(填字母)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如图所示,标明氢气不纯的现象是 。29(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l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