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外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2465930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肛肠外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肛肠外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肛肠外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肛肠外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肛肠外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肛肠外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肠外科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一:肛门直肠解剖: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全长12-15厘米,直肠膀胱陷窝,女性为直肠子宫陷窝;直肠柱:直肠下端与肛管相连处,10个左右;肛瓣:相邻直肠柱之间半月形的皱袋;肛窦(肛隐窝):肛瓣与直肠壁之间的,开口向上漏斗状间隙;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锯齿状边缘;齿线上下解剖的比较组织 血液供应 神经支配 淋巴回流齿线上 粘膜 动脉:直肠上、下动脉 植物神经 腹主动脉旁 静脉:直肠上静脉丛门静脉 无痛觉 或髂内动脉齿线下 皮肤 动脉:肛管动脉 阴部内神经 腹股沟淋巴 静脉:直肠下静脉腔静脉 痛觉敏锐 髂外

2、淋巴肛管:长3厘米,上缘为齿线,下缘为肛门缘;肛门内扩约肌:不随意肌,受植物神经支配;肛门外扩约肌:分为皮下部、浅部、深部,随意肌;切断外扩约肌皮下部,不会引起大便失禁,切断深部、耻骨直肠肌、内扩约肌共同组成的肛管直肠环,引起大便失禁;二:肛门直肠检查方法:1.体位:按病人身体情况和具体要求。膝胸位:此体位使肛管下垂,肛门部位暴露清楚,加以内脏上移,盆腔空虚,检查方便易于成功,为最常用体位;左侧俯卧位:此体位适于身体虚弱或同时作简单治疗者;截石位:暴露清楚,可同时作双合诊,此体位也是作直肠肛门手术的常用体位;蹲位:适用于检查内痔,脱肛或直肠息肉等,此体位直肠肛管受压最大,可见内痔和脱肛的最严重

3、情况;弯腰扶椅位:暴露较差,但是方便省时,适用于人群健康普查;2.视诊:有无血迹,脓液,粪便,黏液,瘘管口,肿块,湿疹,溃疡,瘢痕, 肛门紧缩还是松弛,有无外痔,脱垂的内痔或直肠黏膜,有无蛲虫,肛裂, 前哨痔,让病人向肛门方向用力,观察有无内痔,息肉或肛门直肠脱垂等;3.直肠指诊:简单但是及其重要;4.肛门镜检查:先全部进入肛门,然后缓慢退出,观察,按时钟记录,全面观察不要遗漏;检查禁忌症:肛门狭窄,妇女月经期,肛裂或局部炎症疼痛明显时;5.乙状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上段和乙状结肠下段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对:原因不明得便血,黏液便,慢性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变细等临床表现,均应考虑乙状结肠镜检查

4、;方法:检查前一日给无渣饮食及缓泻剂,术前灌肠。先行肛门指诊,进镜约15厘米,肠腔变小并有螺旋形黏膜皱襞,即为乙状结肠。可以同时取活检,但是不要取溃疡中心或肿瘤溃烂部分,以免引起穿孔。并发症:出血,穿孔;6X-线钡剂灌肠检查:充盈缺损或黏膜破坏;7排粪检查:适于长期便秘者,测定肛门括约肌和肛管直肠形态功能及动力学 的方法;8CT检查: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提供肿瘤与周围盆腔脏器的关系及肿瘤 侵犯的范围,进行直肠癌的分期;9MRI:进行直肠术前检查或术后复查;10直肠腔内超声扫描:直肠癌术前分期及术后复查;三:痔定义:直肠下端,肛缘静脉丛曲张所形成的软性静脉团块,20-40岁多见;(一)病因:1

5、.解剖因素:直肠肛管位于躯干下部,门静脉系统无静脉瓣,痔内静脉丛压力增高;2.腹内压增高:妊娠,排尿困难,便秘等;3.直肠下端和肛管的慢性感染:4.先天缺陷或外伤:(二)临床表现:内痔、外痔、混合痔;1.出血:与粪便不相混合,或排便时滴血;2.脱出:多呈环行;3.疼痛:感染、糜烂、血栓形成或嵌顿时疼痛明显;4.瘙痒:合并湿疹;内痔:直肠上静脉丛曲张;I 期:排便时出血,无疼痛,无脱出,好发于肛管左侧、右前、右后三处;II 期:排便用力时脱出,可自行还纳,便血明显;III 期:排便咳嗽、用力、行走、蹲位时均可脱出,不能自行还纳,必须用 手托回,容易嵌顿坏死;IV 期:内痔持续脱出,不能还纳,痔块

6、表面覆以皮肤,多发生于老年人;外痔:位于齿线下方,由痔下静脉丛曲张形成,表面覆以皮肤,不能推入直肠内;易形成血栓性外痔,有外痔皮赘;混合痔: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不难;鉴别诊断:直肠癌:直肠腺瘤:无痛性便血,有蒂,表面光滑;直肠肛管脱垂:可及直肠黏膜的环状皱壁;肛裂:常在排便时出血,排便时及排便后剧痛;肛乳头肥大:因伴有慢性肛窦炎,排便时可疼痛,指诊触及变硬的肥大乳头;治疗:I 期内痔:润肠通便,避免久坐,定时排便,热水坐浴; II 期内痔:局部注射硬化剂,造成静脉丛周围炎:5-10%的酚,植物油,5%的鱼肝油酸钠; III 期:切除,内括约肌侧位切开术;肛裂:实际上是肛管溃疡,分急性与慢性两种

7、,肛管前、后正中线部位的扩约肌较两侧薄弱,肛裂形成后,因粪便的刺激摩擦,继发感染,同时扩约肌痉挛收缩,使局部缺血,形成慢性溃疡,溃疡下端的皮肤因长期炎性刺激,水肿增生而形成皮赘,称为前哨痔(哨兵痔)。一:临床表现:疼痛:排便时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便后疼痛持续数小时,恶性循环;出血:量少;便秘:检查:禁用直肠指诊,或肛门镜检查,可轻轻暴露肛管;二:治疗:保守治疗:适于急性肛裂,重点是防治便秘,软化粪便,以减轻疼痛,热水坐浴;扩肛术:急慢性肛裂,尤其是急性肛裂效果好;方法:麻醉后手指扩肛,使内外括约肌瘫痪数日至一周,以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肛动作应缓和,从2个手指开始,扩至4-6手指,牵张

8、5-10分钟;手术切除:内括约肌切开术,手术并发症为大便失禁 肛瘘:一:定义:肛管或直肠与皮肤之间的慢性感染性瘘管。二:分类:高位肛瘘:瘘管的位置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低位肛瘘:-下;单纯性肛瘘:一个外口;复杂性肛瘘:多个外口;三:临床表现:有肛周脓肿的切开引流史,分泌物流出,直肠指诊可摸到外口与肛门之间的较硬的索条状物;四:治疗很少自行愈合肛瘘切开、切除术:正确处理内口,切开或切除内口方能治愈肛瘘,所有支管均应逐一切开,不可遗漏。手术一般仅切开全部内括约肌和大部分外括约肌,一般不会引起大便失禁;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可避免发生肛门失禁;结直肠癌:一:发病率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生率的第四、五位,

9、占8.25%,近十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多在30-70岁,占80%,30岁以下患者占10-15%,男:女1.52.0:1;在全部大肠癌中,直肠和直-乙交界处癌占6070%,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直肠癌好发于直肠中、下段,约占70-80%。多发性癌比较多见,约占5-8%,可同时或先后在不同部位出现;二:病因1.饮食因素: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使肠道内胆酸和胆固醇代谢产物增加,大便中厌氧菌增多,使致癌因素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大便量减少,肠道运动减慢,以致肠道内致癌物浓度增加,致癌物质与大肠粘膜接触时间延长,大肠癌发生机会增加;2.强烈的遗传倾向:A:家族性多发

10、性腺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累及所有大肠乃至整个消化道,如不治疗,100%发生恶变;在大肠癌形成的病人中,50%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癌灶。Gardners 综合征: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伴发多发的皮肤表皮样囊肿与软组织肿瘤、颅骨和下颌骨多发骨瘤者,称为Gardners 综合征;Turcots 综合征: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者;B:癌症家族综合征(cancer family syndrome):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90%(即子女中90%可以发病);癌的发病年龄较早,常为多发性大肠癌;此类病人患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其它器官癌的机会也较多;C:大肠癌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死于大肠癌比一般人

11、高4倍;D:炎性大肠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发生大肠癌机会比正常人高5-10倍,病期愈长、病变范围愈大,癌变的危险性愈高,克隆氏病及血吸虫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机会亦大于正常人;E:大肠腺瘤:此类病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息肉愈大,数目愈多,上皮分化愈差,癌变机率愈高。在病理分型上,绒毛状腺瘤恶变率高达40%,混合性和管状腺瘤发生癌变的机会分别为20%和5%;F:其它有关因素:以前患过大肠癌,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长期接触合成纤维、染料、橡胶的人员,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钼、硒等);三:诊断全面询问病史;肿瘤部位不同,症状不同:A:右半结肠:常为伞型或溃疡型,突出肠腔,常伴有腹部肿块,贫血,间断性黑变、

12、虚弱、消瘦等;B:左半结肠:癌肿常浸润性生长,易致环形狭窄,常致腹痛,大便困难,脓血便,易发生肠梗阻;C:直肠癌:常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疼痛,如肿瘤侵及骶丛神经,骶尾部常剧烈疼痛。晚期可累及膀胱,可穿透阴道壁,形成直肠-阴道瘘;晚期腹股沟淋巴结可发生转移;常用诊断方法:A:直肠检查:70%的直肠癌可经直肠指诊发现;B:大便潜血检查:约50%大便潜血阳性是由大肠癌引起,潜血检查应反复3次;C:钡灌肠和乙状结肠镜检查:40岁以上的可疑病人应做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应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如果直肠癌已经直肠指诊和直肠镜确诊,仍需要做全结肠镜检查,以除外近端结肠是否同时有癌灶;D:为确定

13、病变范围、转移情况,大肠癌患者全面检查应包括:胸片,肝功能,肝脏超声,腹部CT,CEA测定,直肠腔内超声扫描,IVP(对低位癌或有泌尿系症状者);四:病理学和转移方式大肠癌大体分型: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校样型。组织学分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分化程度:低度恶性(高分化)、中度恶性(中分化)、高度恶性(低分化);Dukes分期:1935年确立,根据癌肿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B期:癌穿透肠壁;C期:淋巴结已经有转移;C1期:癌灶邻近淋巴结转移; C2期:肠系膜淋巴结或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转移;D期:远处转移;我国于1978年提出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期:(相

14、当于Dukes分期A期),癌肿局限于肠壁内,又分三个亚期0期:病变限于粘膜层; 1期:病变侵及粘膜下层;2期:病变累及肠壁肌层但是未穿透肠壁者;期:病变已穿透肠壁而无淋巴结转移;期:癌已穿透肠壁并有淋巴结转移; 1期:淋巴结转移限于癌灶附近;2期:系膜淋巴结,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转移;期: 因病灶广泛浸润,远处转移或种植播散而无法切除或不能完全切除者;五:预后大肠癌5年生存率3040%,为常见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好者,结肠癌优于直肠癌;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5570%,部分期病例仍可做姑息性切除,生存时间可延长,生活质量可有改善;原发灶尚属早期,有单个或数个肝脏或肺脏转移者,可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

15、,然后行转移灶局部或广泛切除;影响大肠癌预后因素:病程,肿瘤部位,病期,治疗水平,免疫状态;六:结直肠癌转移途径直接浸润:种植播散: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是大肠癌的重要播散途径,常侵及静脉,机会高达2030%,尤其以直肠癌为甚;七:治疗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术式;术前肠道准备: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清洁灌肠;术式选择:盲肠、升结肠癌:右半结肠切除,包括末端回肠10-15厘米;:肝曲、脾曲和横结肠:切除横结肠、部分升结肠、部分降结肠; :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癌:切除自脾曲至乙状结肠、直肠近端及其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低于7厘米,Miles7-10厘米,Dixon高于10厘米,前切除;:结肠癌伴有肠梗阻:目前右侧结肠一期切除吻合; 左侧结肠有争论; 直肠中上段Hartman 手术;辅助治疗:化学治疗:晚期肿瘤、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病人,均应化疗,常用5-fu, FT207,UFT,丝裂霉素,等。联合化疗较好。大肠癌术后化疗至今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