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实践.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464472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揠苗助长》教学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揠苗助长》教学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揠苗助长》教学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揠苗助长》教学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揠苗助长》教学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揠苗助长》教学实践.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读为本、探究获知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思路、实践过程、实践反思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启动学生发现欲望”。 本课的教学活动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位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潜移默化地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达到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其次,通过教师的巧点妙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实践,抓住事物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层层深入的领悟寓言所提示的深刻的道理。通过朗读使学生得到知识能力上的收获,充分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积

2、累中华经典寓言,吸纳古圣先贤的智慧和文学精华,增强品格修养,丰富语文课传统文化的内涵。再次运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强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发现,从而实现主体的发展。本课的教学形式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其基本结构是:1、启动发现欲望;2、展开发现活动;3、深入阅读实践;4、交流实践结果。学习动力历来为大家所重视,怎样激发、启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发现”教学法,定位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感,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注重文化积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吸纳古圣先贤的智慧和文学精华,在语文教学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哲理意义。第二部分

3、:实践过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让学生既明理又会表达呢?我在教学本课中采用了:动画激趣,初读感知课文;质疑究因,再读探究新知;深入解读,探究获得寓意; 拓展升华,明理导行的方式。一、动画激趣,初读感知课文。教学资源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学习指明方向,点燃了课堂的活力,课始引入动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寓言的学习过程中去,二、质疑究因,再读探究新知。提出疑问,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而在本篇文本的理解中,只有牢牢把握了人物的动作、心理,才能很好得读懂课文,才能悟出本

4、课的道理。如前面农夫焦急的心情:只有知道此时农夫是何等焦急,学生才能够体会到为什么农夫看到的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所以抓住人物心理是学习本课的关键。本课教学中,利用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那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三、深入解读,探究获得寓意。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因为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如: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枯死的禾苗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农夫会说些什么?进行发散想象,学生在想象中发表自己对寓言故事的领

5、悟、见解,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点明寓意。 四、拓展升华,明理导行。在点名寓意之后我又加了拓展,续编故事,让孩子说说身边这样事例,让学生明白了揠苗助长不仅仅是古时候有,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让寓言学之所用,学之所戒。 第三部分:实践反思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基于学生充分阅读课文,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二年级孩子已初步具有合作的意识,他们极乐意与同伴分享、展示所得,也慢慢学会了倾听、学习同伴的想法,小组合作探究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张扬个性的舞台,自主学习、个性阅读则成为完美展示的前提,而在这一过

6、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但他们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所以在实践活动中,我除了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外还要1、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更能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2、做好个别点拨。有些学生讨论是有困难的,为了完成分组交流学习的任务,老师要及时的对小组的交流活动给出提示,指导他们完成探究活动。3、掌握小组差异,并及时做适当调整。小组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所有学生的长处,取长补短,老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进行适当的调整。4、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学生进行表扬。学生的有些观点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们讨论中出现的有代表性和富有新意的想法,并及时提出表扬。5、对学生的小组交流结论进行总结和补充。学生的有些观点可能不够成熟,老师要补充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