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苏联的崛起1.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463354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苏联的崛起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2课 苏联的崛起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2课 苏联的崛起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课 苏联的崛起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苏联的崛起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苏联的崛起一: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成就了解很多,但是对于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因此在课堂通过数据资料向学生介绍,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分析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的利与弊,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路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是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带来的缺点与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

2、,成为苏联后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四、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以及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教学难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启动了工业化进程,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存在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2、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数据图表,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治方面的特点,讨

3、论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斯大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苏联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人生信念。2、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六、设计思路或意图:1、由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2、让学生了解苏联建设的理想与取得的成就。 3、让学生能正确、全面的认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利弊。 4、以史为鉴,指导学生结合本国的国情谈谈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七、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4、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后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 、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理想与成就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部分,归纳苏联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苏联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启动

5、了工业化的进程。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2、展示制作的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的历史课件,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 哪些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 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

6、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课本第7页图片)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的问题就是斯大林模式,引出第二个标题。(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1斯大林模式形成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7、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归纳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政治上: 权利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经济上: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 特点(高度集权)3、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利”: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4、以史为鉴,结合国情谈谈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在政治上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八、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