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462899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会泽县娜姑中学 李青山摘要: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催化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整合的定位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催化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

2、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整合的定位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摆在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课题。1、 整合的必要性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

3、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4、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2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整合的优势2.1、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新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初中

5、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画。第一个场景:牛顿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第二个场景:一位王子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王子负伤严重。在学生的大笑中,第三个场景出现:王子抬头,树高耸入云。这里,夸张的动画强化了由两个变化的量所引起的喜剧性

6、的反差,使学生在笑声中一下子就捕捉到研究的主题。对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作为难度较大的函数知识的初步介绍也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2.2、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powerpoint”,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七年级数

7、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们用powerpoint制作了三角形内角和课件,在课件中将要发现的对象“内角和的定义”、“怎样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的概念”、“如何求三角形的未知内角大小”等隐藏在精心设计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情境中,并放置在教师机上,由学生通过网络来访问,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利用各种数学软件进行实验、猜测、推导、论证,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体“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和三角形内角求法”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

8、题的理解,使他们都能够体验由数学概念、公式、思想、方法等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所带来的成功感。 2.3、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3、 整合的定位3.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

9、过程。提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3.2、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勤学的情境

10、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3.3、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

11、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4、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有待解决的问题4.1、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地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学校与学校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普及率都不平衡。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未能很好地开展。4.2、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教学,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的掌握需要教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还欠熟练,作为初中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往往因为同步知识不具备而无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起来

12、。4.3、 现在的确有不少学校在整合方面搞得不错,但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点,没有形成面,同时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其他学校没有得到共享。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4.4、 合适的网络课件和工具平台缺乏,制作课件和课程整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总之,课程整合的路还很长,但是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无疑将是未来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还需要我们在将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我相信,通过课程整合,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李克东 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3王鹏远 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