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知识小结(教育精品)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46204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知识小结(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知识小结(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知识小结(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知识小结(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知识小结(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知识小结(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知识小结(教育精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 天体的类型 (1)、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天体的主要类型组成或成员特点观察星云气体和尘埃(氢)云雾状模糊恒星炙热气体自身发光闪烁行星如八大行星质量比恒星小,自身不发光移动卫星如月球绕行星运转,不发光圆缺变化流星体尘粒、固体小块质量小,数目众多流星现象彗星冰物质绕太阳运行,质量小,不发光拖着长尾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及其稀薄,密度小肉眼观察不到(2)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3、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所处的天体系

2、统层次: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5、天体的判断方法a.看其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例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体。待发射的火箭也不是天体。b.能够克服地球引力,在太空中按自己的轨道运行。c.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例如月球表面的岩石块就不是天体。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2、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征:(1)同向性(2)共面性(3)近圆性4、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把八大行星分为(1)类地行

3、星: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2)巨行星:包括 木星、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3)远日行星:包括 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表面温度最低。其卫星较多。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首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1)太阳正处于壮年期,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2)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其次,地球自身具备生命存在的有利条件。(1)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由于地球与太阳距

4、离适中)(2)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由于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3)地球上有液态水。(由于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是一个 巨大炙热 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 氢 和 氦定义: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电磁波 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 核聚变 反应太阳辐射 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是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扰乱

5、大气电离层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扰乱地球磁场 出现“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 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光球 黑子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色球 耀斑、日珥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由里到外)日冕 太阳风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2)太阳日:24小时(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2)回归年:

6、 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它各地相等,均为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1)近日点(1月初):快(2)远日点(7月初):慢二、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并不是固定的,目前为230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下图所示:三、 昼夜交替与时差1、辨析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现象 在昼夜现象存在的基础上,地球自转 昼夜更替2、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3、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1)判断: 顺着地球

7、自转的方向,昏线:白昼黑夜;晨线:黑夜白天(2)晨昏线与节气:若晨昏线与某个经线圈重合,或与纬线圈垂直,则此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当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则为夏至日;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则为冬至日。(3)晨昏线与地方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则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地方时可根据这些特定点(线)的地方时,依据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及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来的。4、地方时的计算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统称为

8、地方时。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即东早西迟),因此,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依据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两地若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4分钟。5、日期界线(1)国际日界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是人为规定的。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增一天。(2)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的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的经线日期要减一天。四、 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1、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纬度差 = 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9、求纬度差时,若该地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纬度数相减;若不在同一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数相加。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长;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昼就会变长;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就会

10、变短,黑夜就会变长。南半球则反之。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六、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方向的判断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除赤道上以外)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向左偏移(南左北右,赤道不偏)。七、四季更替和五带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划分五带。1、 天文四季:春夏秋冬2、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3、 五带的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4

11、、 若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寒带、极昼(极夜)的范围会增大,温带的范围减小。若黄赤交角减小,则热带、寒带、极昼(极夜)的范围会减小,温带的范围变大。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活跃圈层。内部圈层地壳与地幔以莫霍界面为界限。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地幔与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为界限。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