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化与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458021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文化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文化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文化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文化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文化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文化与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文化与可持续发展.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文化是创造性的集中体现。文化所承载的创造精神,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最基本要素。我国台湾地区著名作家龙应台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可见,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所在。一、

2、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文化要有大设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高雅艺术和高品位文化活动的欣赏和参与日益增强,对国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和场所,是加快

3、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代表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为此,一个个功能合理、质量上乘、能够享受高雅艺术,展示自身内涵的最好娱乐休闲场所,更俗剧院、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园博园、南通书城、体育会展中心等相继落成。2009年市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立项,将力争于年内动工。各级各类文化设施的建成,使我市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根据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对市区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我市市区居民对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意度达到了85.76%。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文化要有大活动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必定是

4、具备国际文化交流经验的城市。近年,市委、市政府、市宣传、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围绕时代主旋律,以健康向上的、高扬奋进的格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形式,切实把握契机,精心组织了一系列“ 层次高、动作大、影响广、机遇多”的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大型文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2005年2008年,先后成功举办了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幕式暨大型文艺表演、第九届亚洲艺术节、迎奥运火炬接力等经济、体育、文化互动共荣的大型活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成为我市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09年为开展好对尼泊尔的外交工

5、作,树立中国“富邻、安邻、睦邻”的良好形象,我市承办了“尼泊尔中国节”活动,向尼泊尔人民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苏省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以及我市水映文华、风姿绰约的近代名城形象。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文化要有大名人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市拥有群星璀璨的文化名人和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历时上的我市在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戏剧、曲艺等方面均出现突出的成果,具有深厚造诣的文化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宋代大教育家胡瑗先后主持苏州、湖州的州学和太学,其教育理论被朱熹推为“百世之法”,明代名医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至今仍是大学中医教学必备参考书。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从明末开始代有人

6、才,延续至当代的范曾已有十三代,诗人辈出,至今存世8000余首,为“家族诗文之大成、家族文化之奇观”。至近代,晚清状元、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主动吸纳西方文明、积极传播科学文化,从1902年起创办一系列教育设施以来,先后创办南通博物苑、图书馆、更俗剧场、翰墨林印书局、中国影戏制造有限公司等众多的文化设施。美国哲学家杜威博士到我市,评价我市兴盛的文教事业时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鲁迅先生的朋友内山完造赞誉我市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特色文化的打造一个地方的特色,来源于他的历史。特色文化是一座城市有别

7、于另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建设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市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城市,是一座创造了近代辉煌的城市,是一座中国近代第一城与现代江海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我市文化部门紧紧围绕“江海文化”、“近代文化”和“博物馆文化”等城市个性文化,在新的高度上、新的领域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群和文化品牌系统。为我市于2009年年初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1、传承、保护江海文化遗产。我市滨江临海,“江山控于吴越,风俗邻于邹鲁”,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多元互补、杂合演进,古今并存、

8、中西交融”的江海文化。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期间,我市斥巨资兴建了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张謇纪念馆、南通城市博物馆,维修了东寺大殿等各级文保单位,启动了濠河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字号”博物馆2家,国家一级文化馆5家,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家,省文物保护单位24家,市文物保护单位52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7个,国家一、二级文物141件,国家珍贵古籍17部。2、积极构建环濠河文博馆群。我市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9、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文化遗存的苏中古城。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交汇互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特色。我市又以护城河濠河为中心,环绕老城兴建一系列文博场馆。其中有具有百年历史的南通博物苑,有改革开放初期领全国行业博物馆风气之先的南通纺织博物馆,有陆续新建、改建的个簃艺术馆、沈寿艺术馆、张謇纪念馆等,还有新创办的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馆和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中国南通审计博物馆等,共计二十七个。市区不到五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有“博物馆城”之美誉。文化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诸多专家视察、参观后,对此均给予高度评价。认识南通从博物馆始,这可以说是南通人和我市

10、文化人值得自豪的文化现象。200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南通博物苑考察时,充分肯定了我市的博物馆建设以及南通博物苑的免费开放工作。3、全力宣传、推介“中国近代第一城”。一百多年前,清末状元、著名爱国主义者、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兴实业、办教育,创造性地推动城市建设,领时代潮流,开风气之先,影响及于全国、绵延至今。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两次来通,经过实地调研,提出我市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我市文化部门借助纪念张謇先生诞辰150周年、近代城市建设110周年等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层理论研讨和学术论坛,进一步拓展“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化内

11、涵和国际国内影响。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新的契机,集中保护、展示、利用好历史遗存,为现代南通增加历史厚度,让新世纪的南通既传承近代文明的文脉意蕴,又体现现代文明的蓬勃生机。三、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基层文化的建设通过多年来的建设,我市正初步呈现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全市上下秉承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内在城市精神,全力推进创业、创新、创优,全面促进企业增效、群众增收、财政增长,全市经济总量连跨越新的台阶,2008年GDP达2500亿,财政总收入在2003年超百亿后2006年已超两百亿,2008年达390.2亿元。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架设沟通桥梁方面起到了巨大作

12、用。但是,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目前县区及以下基层文化建设仍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有些文艺作品和演出脱离实际生活;有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盛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滓泛起,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抬头,腐朽和错误思想滋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

13、程;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二是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基层文化建设项目经费和工作经费足额及时。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尤其要狠抓国办文化与业余文化两支队伍建设,努力建构繁荣基层文化的“集团军”。四是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当前尤其要完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必要的设备和装备,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要通过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要防止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要坚决收回被挤占、挪用的文化设施。五是充分发挥机关、学校、部队、企业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今后凡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六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把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使广大群众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