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微子第十八.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2450567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微子第十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8微子第十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8微子第十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8微子第十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8微子第十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微子第十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微子第十八.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殷纣王暴虐无道,不听任何人谏诤,微子离去,箕子佯狂为奴,比干谏之尤力,结果被纣剖心而死。微子等三人的行迹不同,孔子认为,他们都是殷家忧国忧民的仁者,所以说:殷有三仁焉。三仁者如此遭遇,足见纣王暴恶已极,终致殷朝灭亡。马融注: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王庶兄。箕子、比干,纣王诸父也。诸父是伯叔的通称。微子名启,是纣王的同母兄。尚书微子之命篇孔疏引吕氏春秋仲冬纪说,纣母先为帝乙之妾,生长子启,以及次子仲衍,后为帝乙之妻,始生纣,所以启与仲衍都称庶兄。当初帝乙欲立启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于是立纣。邢

2、昺疏说,遍检书传,不见箕子之名,惟司马彪注庄子大宗师箕子胥余云,箕子名胥余,不知出于何书。史记殷本纪,宋微子世家都记载,比干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之乎。乃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说文:黜,贬下也。孔注及皇邢二疏说,柳下惠就是展禽,他作鲁国的典狱之官,无罪而三度被黜退。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有人问柳下惠说,你还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依邢昺疏说,焉作何字讲,枉作曲字讲,当时世间皆邪,柳下惠说自己用直道以事于人,何

3、往而不三黜。这就是说,苟以直道事人,无论到那一国,都会再被三黜。若舍弃直道,而曲以事人,则在鲁国亦不见黜,何必离开父母所居的鲁国呢?直道事人而不枉,三黜而不去父母之邦,是柳下惠坚定不移的德行。所以柳下之妻以惠字作柳下的谥号。列女传柳下惠妻篇说,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其妻劝他离去,他说: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当他死时,门人将诔之,其妻自谓能知其德,乃作诔文,其中有这几句之辞: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此章事实,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得很详细。大意是说,孔子年三十五

4、,鲁昭公奔到齐国不久,孔子也到了齐国,住了一段时期。就在这期间,景公两度问政于孔子,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政在节财。景公喜悦,将欲以尼溪田封给孔子,但被晏婴阻止。后来景公说出待孔子之道,就是论语此章所记的言辞。齐景公待孔子曰。待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作止孔子。刘氏正义说,此意是景公商量安止孔子。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鲁国的三卿,季孙氏为上卿,权位最高,相同于齐国的田氏。邢昺疏说,景公言我待孔子以上卿之位,如鲁季氏,则不能。以其有田氏专政之故。但又不可使其位卑若鲁之孟氏。所以欲待之以季孟二者之间。周炳中四书典故辨正说:季孟之间者,季氏下,孟之上,即谓以待叔氏之礼待之,亦无不可

5、。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邢疏说,当时景公为臣下所制,虽然喜悦孔子之道,而终于不能用,故托辞圣道难成,自己年老,不能用了。此时孔子便离开齐国,而回鲁国。孔子志在行道,不是谋求官位,道不能行,故即离去。刘氏宝楠正义:景公虽欲待孔子,而终不果行。后又托于吾老,而不能用,孔子所以去齐而反鲁也。待孔子与吾老之言,非在一时,故论语用两曰字别之。刘氏据史记所载,以为其事在孔子三十五岁之后,四十二岁之前。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鲁君接受齐国所馈赠的女乐,孔子即知已无法在鲁国行道,便辞官去鲁。归女乐的归字作馈字讲。孔安国注:桓子,季孙斯也,使定公受齐之女乐,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

6、据史记孔子世家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商品不二价,路人不拾遗,鲁国大治。与鲁为邻的齐国,深恐鲁用孔子行霸,不利于齐,因此采用犁鉏所说之计,以女乐迷惑鲁君,破坏孔子为政,于是选了八十名美女,能歌善舞,以及文马三十驷,致赠鲁君,陈列在鲁国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引鲁君往观,终于接受。定公果然为女乐所迷,以致连续三日不理朝政。不久,鲁国郊祭,又不依礼将祭毕的膰肉分送大夫。因此,孔子行。孔子便辞官离开鲁国,前往卫国。江永乡党图考说,孔子去鲁适卫,当在鲁定公十三年,因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及卫世家,都在卫灵公三十八年书孔子来。而灵公三十八年当鲁定公十三年。 楚狂接舆歌而过

7、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后由楚昭王出兵迎接,到了楚国。昭王欲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但被楚令尹子西阻止。后来昭王卒,孔子尚在楚国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事见史记孔子世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孔安国注:接舆,楚人,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接舆,人名,是一位隐士。他想用歌来感动孔子,天下无道,不如归隐,所以唱歌而过孔子的寓所门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自此至以下殆而句是歌辞。接舆问凤鸟说,你的德为何如此衰微。孔安国注:比孔子于凤鸟。凤是神瑞之鸟,唯在圣君时代出现。而今孔子

8、游说诸侯,无圣君可遇,犹如凤鸟非时而出,所以说: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者,事已过去,不可谏阻。来者,未来的还可以追及,而能止之。孔安国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邢昺疏意,罢了,罢了,世乱已甚,今之从政者,无德,危殆,无可救治。三个而字,皆是语助辞。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下堂出门,想和这位唱歌的人言谈。然而,接舆急趋而避之,孔子因而不得与他谈话。孔子世家说: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

9、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叶反于蔡之际,就是正要离开楚国的叶邑时,途中遇见长沮桀溺二人,因而使子路问津。二人都是隐士,思想与孔子不同。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二人同在田里耕作,孔子经过那里,使子路问他们,过河的渡口在何处。郑康成注:长沮、桀溺,隐者也。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津,济渡处。耜是当时耕田的工具,详见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注解。长

10、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皇邢二疏皆说,执舆就是执辔,辔是御马的缰绳,御者在车上执辔,故说执舆。子路原在车上执辔,下车问津,孔子代执。子路先向长沮问津,长沮反问子路,在车上执辔者是谁。子路答复是孔丘。长沮又问是不是鲁国的孔丘。子路答曰是。长沮便说:是知津矣。此意是说,鲁国孔丘周游列国,应知渡口,不必问人。问于桀溺至耰而不辍一段。长沮既不答复,子路又问桀溺。桀溺也是反问子路。但不再问执舆者为谁。而问子为谁。子,称呼子路。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对曰:是。桀溺便说:浊乱滔滔,天下皆是,谁能以改变呢。且而,而作汝字讲,且你

11、,与其从那避人之士,何如从避世之士哉。辟同避,避人之士指孔子,周游寻访,不得其人,又避往他处。避世之士,桀溺自况,就是隐士。桀溺说完,耰而不辍,继续以土覆种。孔安国注;滔滔,周流之貌。阮氏校勘记:释文出滔滔云,郑本作悠悠。又:耰而不辍,汉石经耰作櫌,五经文字云,櫌音忧,覆种。郑康成注:耰,覆种也。辍,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子路行以告至丘不与易也一段。子路行以告。子路走回来,以长沮桀溺二人所说的话告诉孔子。夫子怃然,曰。孔子听了,怅然若失,然后说了以下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此意是如果在山林里隐居,则与山林里的鸟兽同群生活,然而人与鸟兽不同类,不可与鸟兽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若不与这世

12、人同群,而能与谁同群呢。邢疏:与、谓相亲与。我非天下人之徒众相亲与,而更谁相亲与。言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人各有其道,我不必与他们相为改易,各行其是而已。皇疏引江熙说:丘不与易,盖物之有道,故大汤武,亦称夷齐,美管仲,而无讥邵忽。今彼有其道,我有其道,不执我以求彼,不系彼以易我,夫可滞哉。又如朱子注: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长沮、桀溺,乱世归隐。孔子在乱世,一心要以大道施济苍生。圣人与洁身自好的隐士分别在此。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

13、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随孔子行,而落于后,遇见一老人以杖荷莜。包咸注;丈人,老人也。莜,竹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路问老人:你老见到我的夫子吗。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老人答复子路,大意是:我是农人,手足要勤劳,五谷要分植,无暇注意其它事情,不知谁是你的夫子。老人说罢,就植其杖而耘除田里的草。包注: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谷

14、,谁为夫子而索之耶。皇邢二疏皆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二句为丈人责子路之语。宋翔凤论语发微以为,包注亦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丈人自述不遑暇逸之意,故不能知孰为夫子,以答子路,非以责子路。俞樾群经平议也认为此二句不是责子路之语,而是丈人自言,若谓以不勤不分责子路,则不情矣。两不字,并语词,不勤,勤也。不分,分也。子路拱而立。子路拱手恭敬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老人留子路在家住宿,杀鸡作黍饭招待子路,又叫他两个儿子来见子路。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第二天,子路辞行,寻到了孔子,禀告遇见丈人的经过。孔子说:他是隐士。就叫子路返见丈人。至则丈人已外出。

15、子路曰至已知之矣一段。皇侃疏意,这是孔子使子路告诉丈人的一段话,丈人既不在家,子路便告诉丈人的儿子,请转告丈人。不仕无义。仕,就是替国家做事,仕则有君臣之伦。读书人隐居不仕,便是废弃君臣之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长幼的礼节不可废弃。例如使二子出来与客相见,此即长幼之礼。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既知长幼的礼节不可废,而君臣之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不仕于浊世,欲自洁其身,却乱了君臣大伦。刘氏正义说:不仕则无君臣之义,是为乱伦。乱之为言,犹废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之出仕,是为行其君臣之义,道之不行,君子早已知道了。孔子使子路告诉丈人的一段话,是总结此章的要义。这一段话基于五伦的道理,说明一个读书人不能止于洁身自好,而须藉仕以造福人群为职志。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逸民七人,包咸说: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七人中的虞仲,诸儒或说是仲雍,就是吴太伯之弟。或说是仲雍的曾孙。就是周武王所封的虞仲。或说是春秋时人。均难考证。下文孔子评论,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