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44802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视中小学教学衔接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一、研究过程2006年市北区承接了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大课题“幼小中三学段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我校在接受任务后立刻着手开展工作:1.组织有关人员开会,明确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2.分析我校开展研究的优势,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3.在一周内根据区课题的要求制订出中小衔接课题实施方案。为了使课题研究切实可行,富有实效性,我们又组织中层干部和部分骨干教师为组长围绕学校的总方案制定了四个子课题,这四个子课题是中小学教学方式的衔接研究、中小学学习方式的差异与衔接、中小学班级管理衔接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衔接研究。子课题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

2、方式、班级的自主管理、家庭教育的配合过渡等不同角度切入,使学校的总课题更加全面深刻,扎实细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总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每个子课题在制订过程中都列出了详细的具体实施措施,从教学内容的处理、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班干部队伍的建设、班级文化的熏陶到家长工作的配合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充分反应了课题组组长和老师们开展研究的决心和水平。在区课题开题会召开的第二周,我校隆重召开了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课题开题大会。 开题大会的召开意味着研究的开始, 11月2日我校与研究协作体台东六路小学共同开展了“中小幼教育教学衔接”课题研讨现场会,在会上两校各派出一位语文老师进行了课

3、堂教学片断展示,评课后两校老师就中小学在教学方面的理念、教材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在研讨中我们认识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适当相互延伸,不仅要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衔接阶段“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认识这样教的道理,从理论层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提高教师工作水平,促进学生适应性学习能力的发展。11月13日我校在各子课题组认真分析准备的基础上,对初一新生和家长进行了针对中小衔接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对中学的适应能力、老师的教学方式、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方式、学生心理状况以及家庭教育等几个大方面,设计出了45个小问题。共发出问卷720份,回收719份,回收率9

4、9.86,其中有效问卷719份,有效率达100。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1.老师的教学方式方面学生整体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虽说中学的纪律与小学相比要求更高了,但他们的适应可塑性较大,他们都有着良好的适应表现,这跟我们大部分同学长期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还是有些关系的,毕竟中小学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差不多,所以,对适应中学生活和学习还是有一些充分的准备。2学习态度认识方面: 大多数同学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知道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加强良好习惯的培养。但是,对于进入中学后的接受较高的一些要求时,又一时很难以适应。对这一点,我们应思考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调整一些方式和采取一些途径,作正面积

5、极的引导。 3学习习惯和方式方面: 大部分学生到目前为止,能以一种良好学习习惯投身于中学的学习中来,在学习上,绝大多数同学通过自己或寻得老师的帮助下,努力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进入中学后,学生的作业量与小学相比是增多了些,但学生能承受,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相应的作业,同时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数据中可以看得出,学生已有了良好的适应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 4.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经过多年家庭教育的实践及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渐渐开始转变原有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育方式。如,当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有的家长能够“

6、耐心教导、耐心讲解”。但仍有8%的家长“不闻不问、顺其自然”,这些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进入中学后,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加强了,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有信心,有自我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好坏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部分同学有良好的心态面对自我。对于中学生活,大部分同学的心理适应能力有所增强。初一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中学学习生活的锻炼,能较快的适应中学学习生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中学生活的准备不充分而表现出无所适从,从以上数据上粗略估计了一下,这类学生占了近15%左右,已是不小的一个数目了。问卷结束后各子课题组成员认真对比各项数据,寻找研究最有价值

7、和最有利的切入点,将课题研究深入扎实的开展起来。寒假期间,作为教师学习的内容之一,学校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对一学期的研究进行了阶段总结,于2007年3月15日召开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课题阶段交流会。会上老师们交流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对策。以家庭教育为例: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等机会,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问题,使家长和老师们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各环节中所处的位置,各司其职,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

8、们最感兴趣的。学校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我们学校以前开展过许多此类的活动,如在妇女节期间给妈妈写一封感恩的信;重阳节期间开展的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等亲情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的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增强了对各自家庭的认同感,体验到爱与被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家长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夯实了基础。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家长会,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家

9、长和孩子进行教育,学生和家长的对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的衔接是基础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

10、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走了弯路,出现滑坡。二、研究反思 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否做得好,应该是一个从多方位多角度长期研讨和探究的教育问题,单凭几次调查和一段时间的研究只能看到一方面,甚至得出假象的结果。虽说如此,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还是能初步了解到我校大部分初一学生已对中学学习生活能够适应,能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主动的去适应现有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的模式。当然,我们不排除在设计研究问卷上,可能不

11、是很科学,考虑也不全面的现象,但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反思,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1、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科设置和达成的教学目标的不同,导致中小学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课程量增大,学科目标的设置出现断层,从而学科训练要求不同,中学普遍作业量增多,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这样极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直至放弃学习。从我们的研究问卷表现的近二至三成的学生对某些方面的“无所谓”答案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此点,我们必须思考。2、中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明显脱节,小学学科少,反复练习,重复训练为主,有时是老师哄着完成作业,方式方法单一。到中学了,学科量大,更多的要靠主动自觉

12、来学习,灵活运用多样的方式方法。虽说在研究中有很多学生回答能主动积极完成作业或学习任务,能选择一些方法,其实不够真实。怎样让学生由较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如何消除横在中间的这个“坎”? 把过去一味在老师的带领甚至呵护学习的过程中变成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变化,学生在自主独立意识、在发现和探索自我、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增强了,但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然而中学学科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部分同学走上了弯路,出现滑坡。在我们的研究中

13、,也有近20%左右的学生表现出了这一现象。中小学在这方面如何过渡衔接?也应该要思考。 4、在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有着希望养成良好的习惯方面的强烈意识趋向,希望有着良好的能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在我们研究反馈的信息中也看得出中小学在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上是有较大差别。我们中小学在这一点上对学生的要求要不要严,要不要统一一个标准?这必须思考。5、在心理状况方面的研究中,还有22%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能认可,甚至于耿耿于怀,14.1%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这如此大范围的此类学生面,我们要不要考虑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犯错后的老师的批评教育呢?是不是一味的表扬不要批评就有好效果?鉴

14、于对学生表扬和批评的问题,我们中小学都得深思。6、从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中学紧张而有序的生活感受来看,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现出过得不愉快。鉴于此,是我们的中学教育出了大问题了吗?还是没有很好的顾及学生的中小学学习方式的过渡?不由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7、针对家长问卷研究的反馈方面来看,中小学不管存在多大的差异,衔接工作中要考虑多少因素,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那就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培养上应严格要求。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带来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课题的研究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愿我们能抓住这个良好契机,乘势而上,为提升市北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市北的教育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