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标准指引-10.10.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24467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标准指引-10.10.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农村建设标准指引-10.10.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农村建设标准指引-10.10.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农村建设标准指引-10.10.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农村建设标准指引-10.10.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标准指引-10.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标准指引-10.10.(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新农村建设布局指引1 新农村村庄空间组织模式指引合肥市不同区域新农村村庄空间组织模式表(2020年,单位:人)类型新农村 社区结构中心村规模基层村人口范围个数每村人口范围近郊区1个中心村+若干个其层2000-3000耕作半 径:1公 里;地域面积 3平方公 里。建议:35个500耕作半径:0.7公里;每个地域面积1.5平方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远 郊 区平圩区1100400岗区1000400山区若 11基厶村400耕作半 径:1.5公 里;地域 面积6 8 平方公里建议7 9个每个基层村人口 200人。注:1.近郊区中心村人口含外来暂住人口;2.地处特殊区域,如分布在人文及自然景观保护区

2、、地质灾害防治区、水域生态 敏感区及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新农村社区,因地制宜确定合适的空间组织模式。2 新农村村庄空间形态指引:形态描述图示同心 圆状 形态地处平原、低岗丘陵地区村庄,以中心村 为核心,基层村大致与中心村庄保持相等 的距离分布,形成“ 1个中心村+若干个 基层村”的结构形态()带状形态地处交通干道、河流及湖泊沿线地区的村 庄,中心村、基层村呈条带状分布,基层 村依托中心村公共设施发展。r rrU UU不规 贝U形 态地处山区、高岗丘陵地区的村庄,中心村、 基层村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 平面结 构形态不规则。3. 中心村建设方式指引:方式建设指引拆迁新建型一类指指地处城镇建设用地区

3、内的村庄必须进行整体拆迁,并按照城镇总 体规划要求新建城镇社区;其中,位于合肥市“141 ”空间战略范围内,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将被纳入城市建设区的村庄应按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建设新社区, 住宅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都应符合城市规划的各 项要求。另一类指旧村庄所处区域环境恶劣,或建设条件差,或地处重点项目建设 用地区,或地处地质、自然灾害严重区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核心区域 的村庄,需要逐步搬迁,异地新建。异地在农村新建的,按农村村庄建设标准 执行;异地到城镇建设的,按城镇社区建设标准执行。旧村整治型主要指村级经济水平较低、环境一般、配套设施缺乏,近期难以撤并的村 庄,此类

4、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是有步骤地改造和拆除老房、危旧房,注意保护原 有村庄的空间格局,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庄基本的生产和生 活条件。改造扩建型主要指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 设施配套,可以实施更新改造,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此类 村庄建设规划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并合理撤并周边较小的居民点,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立足于相对集中,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妥善处 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 格局,有序建设新村。新村建设应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 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

5、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特色保护型主要指具有独特人文景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等需要 特殊保护的村庄。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 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饬、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4. 村庄产业发展指引:类型发展指引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村庄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村庄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工业设模式。带动规划将近城临近工业园区的区域村庄,如合肥的国家级、 省级工业园区及四区三县型村工业园区附诉

6、的村庄建成配套工业型村庄;庄规划将处在交通干道两侧,特别是312国道、合肥对外高速公路出入口处等附近的村庄建成农产品加工型村庄;规划将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肥东的西山驿、 石塘,肥西的官亭等地的村庄建成建材工业型村庄。特色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产品,伸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发展壮大来带动村庄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农业带动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型村规划建设专业生猪村、专业家禽村、专业肉羊生产村、水产水禽专业村、龙虾专业庄村、奶牛饲养村,建设草莓专业村、蔬菜专业村、节水耐旱作物专业村,建设一批苗木花卉专业村。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

7、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休闲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目前发展较快是农豕乐旅游,即,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旅游业带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11 IJ 动型养殖场、米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村庄村庄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规划在建设一批环城旅游服务型村庄,建设一批景点旅游服务型村庄, 建设一批农家乐村庄,建设红色旅游村庄。劳务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咼农村劳动生产率。经济冋时,转

8、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带动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型村规划在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城郊结合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咼岗区、自然灾害严庄重的地区建设劳务经济带动型村庄。商贸 流通 带动指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村庄、最终形成商贸发达、村庄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型村规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周边农业比较发达的城镇周边地区、交通枢庄纽地区建设商贸流通业带动型村庄。备注:多数村庄属产业复合型,如特色农业+劳务经济带动型。6. “四节一

9、环保”技术指引: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方面的技术要求新农村社区建设设计方面的技术要求规 划 选 址1 社区选址应首先综合考虑区位条 件,首选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较好的地段,以便于原有基础资源的 充分利用。建筑 形态综合多种因素控制建筑形态。侧重注意 体形、朝向、风环境、墙面围护结构、 建筑面宽、建筑物层数、建设物平面形 状。2 .地质条件良好,基址尽量平整,适 宜建设,从而减少规划建设土方量及 技术难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筑 各部 位材 料与 构造 节约 技术1.墙体节能技术:使用新型建材,推 广空心砖,使用内、外保温复合外墙和 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外墙。3良好的日照。争取最好的日照条件,

10、 是社区规划中建筑与外围空间布局的 重要原则。在选址上,应选择在向阳、 避风的地段上,争取优良日照条件, 为社区节约资源创造先决条件。2 .门窗节能技术:改善门窗的保温、 绝热性能,控制窗墙比,减少传热量, 减少渗诱量。4 .避免恶劣自然条件影响。3 屋面节能技术。合理使用屋面保温 材料。技 术 指 标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 规划技术指标应遵照国家标准执行, 并考虑新农村社区特色建设的需求, 因地制宜,达到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4 遮阳技术:利用植物遮阳、利用悬 挑、百叶遮阳。建 筑 规 划 布 局1 .建立气候防护单元。利用建筑外界 面的反射辐射,抵挡夏季强烈阳光照 射;布置相对开敞

11、的有利于通风的环 境,加速室内咼温的排出,宫造舒适 的居住环境。5通风技术:组织室外风、风塔抽风 等。2.选择合理的住宅建筑朝向。在节约用地和兼顾居住建筑组合需要的前提 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适量并有具有 一定质量的阳光射入室内,避免冷风 吹袭;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 于自然通风的要求。建筑 设备 节约 技术1供暖系统节能技术。2.照明节能技术。3节水技术。规 划 建 设 新 技 术1 .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技术:中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太阳 能技 术的 应用1. 太阳能采暖与空调系统。因地制宜 设计被动式太阳能米暖系统、主动 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混合式太阳能 采暖系统。2. 太阳能供热水

12、系统。分别采用平板 太阳热水器、真空管热水器和闷晒 式热水器。2 垃圾处理、水处理新技术:垃圾生 态工程设计、污水处理牛态工程设计、 绿地生态设计。3.基于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一 池三改”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潜 存地热能、风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发 电技术。二、村庄建设用地标准1 村庄建设用地构成类别代号用地类别占总建设用地比例()中心村基层村R居住建筑用地557060 75C公共建筑用地612410S道路广场用地916515G1公共绿地2413其它用地8-285-30用地总和100100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标准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mm人)规划允许调整幅度(mi/人)80.1100可

13、增、减010100.1120可减015120.1150可减020150应减至150以内3. 宅基地标准根据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 办法(2000 年),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 宅基地。新建住宅,其宅基地标准:(1)近郊区、圩区:每户不得超过 160平方米;(2)平原地区:每户不得超过 220平方米;(3)岗区和山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备注:宅基地指农民住房、附属建筑、前庭后院等的用地总和。4. 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标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得少于1.5m2;其中至少有一处集中公共绿地,中心村不小 于500 m2,基层村不小于400 m2。5. 建筑建设标准(1) 近、远郊区村庄住宅建筑面积标准

14、:一般不超过 160 m,有特殊要求的住 宅(如农家乐等)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大,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2) 城镇社区型村庄住宅建筑密度: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 ;多层住 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3) 住宅层高底层不宜超过 3.5m,二层以上不超过3m 建筑朝向因地制宜,以正南北为主,东偏不超过 15,西偏不超过5为 佳。#三、村庄基础设施配建标准1 村庄道路建设标准不同区域中心村道路规划建设标准类型主要道路次要道路红线宽度行车道宽度红线宽度行车道宽度1规划建设区按城镇规划要求执行2近郊区12-15 米6-8米8-10 米4-5米3远郊区平圩区12-15 米6-8米8-10 米岗区12-15 米6-8米8-10 米山区12-14 米6-7米7-9米4特殊区域村庄保护区按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执行备注:(1)乡镇至各中心村至少有乡道相连,其公路等级需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行车道宽度7-9m,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各控制在5米以上,经过村庄路段按村庄规划 标准执行,村庄内部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