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244145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全国侨界“十杰”风采录 【提要】近年来,在广大归侨侨眷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为弘扬其爱国奉献精神,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决定:授予吴文俊等10人全国侨界“十杰”荣誉称号,授予王广基等20人全国侨界“十杰”提名奖,授予于敏等960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为此,本版今天特刊发全国侨界“十杰”的事迹。吴文俊: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吴文俊,1919年出生,法国归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吴文俊长期从事数学前沿研究,涉及众多学术领域,他对数学中拓扑学的某些领域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

2、”、“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影响深远,享誉世界。他建立的“吴消元法”是求解代数方程组最完整的方法之一。1949年,吴文俊在法国获博士学位。1951年8月,他谢绝了法国师友的挽留,怀着赤诚之心回到祖国。1956年他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分获第一届自然科学奖的最高奖。“文革”期间,在艰苦的环境中,吴文俊开始花大力气对中国数学史的地位作正本清源的研究。他阐述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数学强国,西方数学史家将其排斥于“数学主流”之外是不公正的。因其在国内外大力推动,学界初步形成了复兴中国数学的新趋势。1983年,吴文俊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有段时间,他到计算机工厂劳动,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的巨大威力,开始开拓机

3、械化数学的崭新领域。为了解决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和数学机械化问题,年近花甲的他,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亲自编制复杂程序,尝尽了在微机上操作的甘苦。他以惊人的勤奋、忘我的工作,攻克了难题。他所提的方法被国际上称为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1978年进一步发展对微分几何的定理的机械化证明,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这些年,他组织完成了大量为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1991年,他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玉卓:骨干企业的年轻高管张玉卓,1962年出生,美国归侨,神华集团总经理,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992年之前的10年间,张玉卓深入矿山,顶酷暑、冒严寒,潜心

4、从事煤矿地表沉陷和控制研究,提出了煤矿地层模糊内时本构理论,为国际首创,同行们称他为“模糊王子”。他的理论先后在我国11个矿区推广应用,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取得直接经济效益逾亿元。他是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后,先后赴英美从事科研与讲学。1995年南伊利大学向他提出要长期聘用,并许以研究室、科研启动资金等优越条件,当得知单位需要他时,他没有任何犹豫,毅然选择了回国。以煤制油是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他担任煤科总院副院长、院长期间,组织专业人员提出了中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雏形。2001年,张玉卓在神华集团开始主持煤制油示范工程建设,经过300个日夜的试验,完成了开发,之后又开展“煤炭直接液化关键技术”放

5、大试验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担任神华集团总经理后,张玉卓全面参与确立并组织落实“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目标。他领导了北京低碳能源研究所的组建工作,组织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近年来,领导神华集团与陕西省政府合作,推动陕北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他精通英语,熟悉国内外企业运作,积极推动神华集团与国际能源大企业的合作。出色的管理艺术,使他成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年轻高管。为了祖国的强盛,张玉卓以他的赤子情怀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在矿山一线,煤矿工人亲切地称他为“矿工博士”;在煤炭科技界,他得到包括老一辈科技专家在内的同行们的尊重;在煤炭行业,他受到了同龄人的拥护和爱戴。罗东元:

6、知识工人创造“神话”罗东元,1949年出生,侨眷,广东韶关钢铁集团主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两届全国劳动模范,先后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中华技能大奖等奖项。罗东元从事铁路电气设备维修工作30年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自1990年以来完成大小技术革新项目120多项。他自学成才,不仅自学了十几门专业技术理论,而且磨练出高超的检修技能。罗东元完成的技术革新项目“铁路平交道口自动报警装置”、“铁路道岔全自动转换装置”获国家专利。2005年下半年开始,韶钢在300多个电气集中轨道区段逐步进行更新换代,实现轨道电路数字化,罗东元的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了铁路运输自动控制领域的“韶钢模式”,取消了按目前生产规模

7、必须配置将近500人的主要工种扳道工种。在突击刻苦自学“铁路信号电气集中”专业理论和技能后,1991年他带领一批普通电工,成功地接管了现代化车站韶钢工业站,近20年来排除各种故障,设备运转良好,创造了由一批普通电工接管现代化车站的神话。从1992年起,他开始进行建立“工矿企业型电气集中系统”的大胆尝试,这没有先例。工程设计涉及复杂技术,仅需要标注3个参数的接线端子就多达数万个。罗东元艺高人胆大,迎难而上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5年里完成了多个大中型电气集中工程的改造。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向罗东元学习的决定。人们评价罗东元:“小个子大智慧,低学历高水平,老劳模新贡献。”在平凡岗位上,罗东元最大限度

8、地展示了人生的价值。他说:“要有所成就,一般意义上的爱岗敬业是不够的,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极富兴趣,甚至是如醉如痴的地步,要把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罗益锋:材料专家热心为“侨”请命罗益锋,1937年出生,印尼归侨,北京华腾东光科技发展公司高级工程师,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连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罗益锋在北京合纤所和合纤实验厂从事8年科研,获新型第三单体、丙烯磺酸钠新合成工艺等8项成果。1992年起到北京化工集团,多次参与制定国家高性能纤维等科技攻关计划、指导和评审攻关课题,先后完成上百项信息研究和软课题项目。1980年10月起,为研制我国第二代洲际导弹的

9、新材料,罗益锋被选中作为4名跨行业的专家之一,参与联合攻关。他还长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尼龙和聚丙烯超细纤维毡及无纺布的产业化。他还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牵线搭桥。高科技纤维是重要的材料,国家科技部成立“863”碳纤维软课组,罗益锋任副组长。近年,他担任全国特种合成纤维信息中心主任和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杂志主编,大力开发新应用领域,如推动广泛应用碳纤维,解决“赤潮”、“蓝藻”及工业废水的治理。1988年起,罗益锋连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立法调研中,曾被新闻媒体称为“议案大王”。关于修改“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是他的议案之一,并得到实施。在第十届任内

10、5年,他共提交议案55件,为了保证质量,他坚持走访500多人次。关于禁止引进国外高耗能技术的建议,被采纳了;群众关注的“城中村”拆除等问题,均得到满意解决。当人大代表,他不断接待人民来访,连节假日都忙得不亦乐乎。他任全国侨联委员25年,仅5年多来就收到涉侨案件30余件,解决了14件,2007年底被评为“全国维护侨益先进工作者”。郑守仪:情倾海洋生物研究50年郑守仪,女,1931年出生,菲律宾归侨,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使生活在菲律宾的郑守仪十分向往。1956年,她悄悄办妥了出境签证,与父母亲人不辞而别

11、,经香港、广州到了北京,被安排到青岛研究海洋生物。郑守仪从事的是现代有孔虫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我国当时尚属空白。她在显微镜下与这些无声无息、千姿百态的小生物度过了半个世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条件艰苦,也缺文献资料,郑守仪从图书馆借来惟一一本胶卷外文书籍,在显微镜下边看边用打字机打出了500多页的书稿。她在上世纪60年代合作完成中国海浮游有孔虫分类与生态研究。随后研究底栖有孔虫,创新方法使我国后来居上。郑守仪研究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部分南海诸岛的数千个监测站所采的有孔虫,迄今已描记1500余种,建立了1新科、24新属、290新种,划分了各海区的有孔虫区系,为海洋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及油气勘

12、探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她亲自绘制有孔虫形态图近万幅,被人称为“院士画家”。进入古稀之年,她对精美绝伦的有孔虫壳体进行开发应用,将鲜为人知的有孔虫开发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旅游纪念品和大型雕塑。鉴于郑守仪创下累累成果,国际学术界将2003年度“库什曼奖”授予她,该奖是世界有孔虫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每年只授一人。郑守仪先后担任青岛市副市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她在过问市民、侨界有关房产、待遇等案件时,总是仔细研究有关法律、政策,深入调查,争取最佳处理结果。郭孔辉:献身汽车工业半世纪郭孔辉,1935年出生,侨眷,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名誉院长,先后荣获

1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郭孔辉出生在华侨家庭,他选择了一条留在国内从事汽车科研的路,是中国汽车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位院士,在我国最早把近代系统力学与随机振动理论引入汽车科学研究,在汽车悬架、振动与载荷、轮胎力学、驾驶员模型、动态仿真与控制、汽车动力学以及人车闭环操纵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是我国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制动与驱动稳定性以及轮胎力学等学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他在汽车系统动力学及其相关领域精深的造诣,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自主创新,是郭孔辉院士的追求。他利用自己“侨”的身份,加强和国外同行的合作。他从事汽车设计研究与教学

14、五十多年,主持过多种新型汽车的开发与多项行业重大课题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他的一些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装备的国家之一,还为吉林大学培养了一支国内领先的队伍。半个世纪以来,他锲而不舍,献身祖国汽车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杰出人物。黄玉斌:中国著名的金牌教练黄玉斌,1958年出生,侨眷,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副主任,世界杯体操冠军,全国体育系统先进个人,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黄玉斌1975年入国家队,1985年起任国家队教练,1997年任总教练。他多次带队获得世锦赛、奥运会冠军,亲自培养了樊迪、李小双、李春阳、李敬、黄力

15、平、黄旭、杨威、邢傲伟、滕海滨等十多位世界及奥运会冠军,率队两次获得奥运会男子团体金牌。早年,他妻子和孩子移居加拿大,他完全可以到国外去发展,但他选择了留下。为了中国体操事业,多年来他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化为奋斗动力。执教25年始终如一,与运动员同甘苦,共荣誉,全身心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体操。执教成功,经验何在?行家们这样分析他:一是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严酷的训练与管理是治军的铁律,他首先是严格要求自己,早操、训练课都先于运动员到场。他要求运动员的训练要出“精品”、“极品”,甚至是出“孤品”、“绝品”。训练之余,他以宽广、善良的胸怀,成为运动员善解人意的慈父,通情达理的兄长和朋友。二是勤于钻研,形成了独到的训练理念,总是精准把握体操项目特征,善于创新,敢于做别人不敢想和不敢做的尝试,从而有了克敌制胜的“绝活”。黄玉斌也经历过低谷。2004年奥运会,兵败雅典。压力之下,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迎着困难上,一步一个脚印,仅用两年时间重振了男子体操队,并实现了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完美表现。彭隆荣:把特困农场变为明星企业彭隆荣,1954年出生,侨眷,海南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南田农场场长,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彭隆荣在海南南田农场18年,打造了芒果、旅游和高科技农业三大产业。在改革中,他敢想、敢闯、敢拼。刚任场长,第一步改革就是重新设置管理架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