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让学生评改作文.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2440825 上传时间:2024-03-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尝试让学生评改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尝试让学生评改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尝试让学生评改作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尝试让学生评改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尝试让学生评改作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尝试让学生评改作文【内容摘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是我们对内心灵魂的挖掘及心灵的表达,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修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学生评改作文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作文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主要有主题与选材,表达与文体。在形式方面主要有作文层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在语言文字方面,主要是句子,句与句,文字,修辞。此外,还有标点,书写,行款格式等。作文评改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

2、文体特点进行评改,要指点评改的步骤;要把握好“评”和“改”两个关键,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评改还要创造良好地评改环境,形成交往互动的作文学习氛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关键词】 学生 评改 作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好作文讲评课,为学生互改创造良好的条件。养成学生良

3、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目标要少而精。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

4、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其次,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1、学生评改作文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的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作文评改只能接受来自教师的意愿,按老师的意想做出评改,而学生本人的意图和意愿则很少去考虑。在作文评改中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作文评改,不

5、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评改作文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每个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说有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想成为一个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寄给当时著名的一个作家给他修改指点。这位作家看后没有修改,而是让他重写再寄来。这样修改了二十多次,作家终于说可以投稿了。这位青年投稿后果然被采用。 3、学生评改作文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文能力是人作为社会存在

6、所必需的能力。作文与说话完全一样。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写作,而作文评改就是写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理清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 二、要明确作文评改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作文也是如此。学生评改一篇作文,也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不仅看其内容,看其形式,还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作文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文章内容方面,主要看主题(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一篇习作,中心一旦确定之后,就要看习作是不是围绕中心选材。评改作文首先应着眼于内容,内容立不住脚,形式上再改也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是否符合文体要求 这个

7、问题既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表达中心确定之后,表达方式就要为中心服务,什么地方记叙,什么地方议论都要恰当。同时,中心确定之后,就要采用恰当的文体进行表达。 第三、在文章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作文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 在学生的作文中,无论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作文的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安排的顺序,材料的详略,材料的内在关系与表达这种关系的语言形式上。第四、语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形象贴切。 在学生作文上,不少学生基础差,错别字较多,用词不当,句子

8、不通顺等语言毛病比较普遍。 第五、在形式方面还有标点是否正确,书写、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规定。 以上这五点是就作文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 三 、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学生评文、改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需要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 在作文评改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改什么。任何一次作文训练,教师总要按训练计划提出训练要求。指导、评改都要以此为根据。 第二、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评改 对于每一次作文,都会有不同的文体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动手评改作文,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查。在评改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明白文体特点,然后参照评改要求进行评改。如让学生对说明文进行

9、评改,应先要求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特点,弄清要注意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学生明白这些后,对作文的评改就会有的放矢,做到胸中有数。 第三、提供范文,集体评改,做出示范。 光有上述要求还不够,因为一般学生(特别是差生)往往意识不到所要评改的习作与教师的要求之间有什么差距,看不出习作的毛病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范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范文,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从而从中看出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集体评改文章。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改。 第四、要指点学生评改的步骤。 一般说来,评改文章,首先要着眼全局;全局的问题评改之

10、后,再研究局部。局部问题评改完以后,还应从头到尾再读一遍。从全局出发,看一看评改的是否恰当。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才算定局。具体地说,作文评改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看作文的内容与形式是否统一。第二步要从字、词、句、修辞、标点、书写、行款格式等方面评改。第三步通改。看评改是否得体。 第五、作文评改要把握好“评”和“改”两个关键 作文评改,要把握好“评”和“改”这两个关键。作文改得好,可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改的不好,容易暴露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可以说,作文的评判又是一个再作文的过程。评语要对作文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出恰当而准确的评价。评语要有针对性,主次要分明。 第六、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11、。 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因而,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从片断到小作文,再到大作文,学生评改的作文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四、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 作文的评改,对习作者而言,是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信息反馈。通过反馈的信息,习作者可以对今后的作文进行有效的调控。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心灵得以自由地沟通,情感得以充分交流。 1、 创造条件,形成交往互动的作文学习评改氛围。 教师在组织学生评改作文时,要采取自评、互评、轮评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轮评,一个人的作文往往几个人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从而引起学生

12、活跃的思考,甚至争论,从而形成良好的评改氛围。 2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常识教育和成功教育。 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他们的文章,并且激励他们成功。学生评改作文也要坚持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他们的评改,并激励他们评改作文。 3、在学生作文评改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在学生作文评改中,教师会遇到来自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同时,这项工作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总之,作文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武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和作文水平。【参考文献】: 1、苏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 2、邢永富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3、赵世金,怎样让学生评改作文语文教学通讯1995年第8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