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43800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教学评析 2010年新任骨干 阿城区龙涤小学巩雪莹作为2010新任骨干教师,我于5月10日到5月13日参加了哈市小学语文第八届“翱翔杯”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来自哈市及其他县区的24节参赛课,虽然是不同版本、不同年级、不同教师,但演绎的却是相同的精彩。听了24位老师的课后,相信参加培训的每一位老师和我一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与其说他们在为学生上课,道不如说是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再学习的平台,使我们感受到教育魅力带来的心灵震撼。课堂上,他们不是演员,却吸引着孩子们饥渴的目光;他们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他们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孩童的灵魂,我

2、亲爱的同行啊,我为你们骄傲!在这24节课中,南岗华兴小学于东吴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于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一、整体感悟,抓住中心让“读”与“悟”相得益彰语言是语文之“根”,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本节课,于老师“咬定朗读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课中,老师不仅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

3、奇特的民族!”或借助关键词语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或想象画面,再现文本的情境,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或饱含深情,引导学生在“一咏三叹”的朗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将“朗读训练”与“个性体验”、“多元解读”融为一体,使学生既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又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既咀嚼品味具体语言,又促使人文的种子悄悄萌芽、开花,真正使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使“读”与“悟”水乳相融,让于老师的教学呈现一份精彩。在课中,吴老师还针对文本的内容,把它拓展成一首小诗,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又变换一种表述方式,深化一种情感,从现场的效果看,有助于情感的积淀、

4、表达、传递、升华。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于景致这部分的品读,于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如在品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时,于老师就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于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这四个词,使学生感受到花开得茂盛,以及花之多、之艳。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

5、读中悟情。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想象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整个过程中,音乐的恰当使用,使得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都情不自禁慢下来、美下来。教师的配乐范读营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而学生的动情生动的想象,又扩大了这样的一个美美的情境,就好像形成了一个场,包容了教室里所有的学生。这样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得书本上的方块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和情境了。课堂体现了多种互动的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这些互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

6、景色已深深映在学生的脑海中。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三、深入品悟, 体会主题升华情感突破 可以说,本文所蕴含的哲理是很深奥的,因为那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怎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呢?教学中,于老师没有直奔本课的中心“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而是剥笋般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读书,一层一层来感悟。先读懂德国人养花的习俗,再看看这样养花所带来的景致,最后,在联系这习俗和这景致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国人的这种美好的境界。而这经久不衰的习俗、景致和境界就已经形成了德国的一种文化。很多时候

7、对文本的品读,学生可以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出。这个时候就要教师进行高度的提升和概括。这样的逐层品悟,就为难点的突破搭建了阶梯,符合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符合了儿童阅读的规律。本环节的设计是多么巧妙!一举两得,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还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过渡语、小结语的设计、训练层次的清晰、挖掘教材的深度等,带给我们的更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大街小巷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呀!花美!景美!习俗美!文化美!境界美! 在一次又一次逐步深化的引导中,将境界升华为文化,深化了本课的中心。我想这样的挖掘:一定要归功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钻研教材的力度吧! 总之,本节课于东老师能依托文本,将课程资源适时、适宜、地切入课堂,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架起了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扎实、高效,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