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2423776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实验集锦 原创 2009-07-20 14:43:52 字号:大 中 小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从表面上看,地理实验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深知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开展的并不理想。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只

2、做过12次地理实验,从未“做”过实验的比例也不在少数。地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直面问题、探讨对策,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实验教学体系。基于此,我将“看来”的实验收集如下,与老师们共享,但其实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还有待考究。一、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1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实验步骤如下: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

3、飘动的,能否发现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2关闭教室的门窗,尽量保持教室的气流稳定。点燃两根较粗的香,两支香摆放的距离大约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边放一个1000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3切洋葱的实验、冬季教室门口的打火机等。二、季风成因的实验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

4、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W的电炉、一面盆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三、实验验证海陆风的存在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实验步骤:(1)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2)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3)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步骤(2)有何差异

5、?实验结果:手放在燃烧的煤炉上方,很快感觉到发热、发烫。纸巾无论在炉火旁边的什么位置,都会向炉火方向飘动。加放一盆冰水后,纸巾飘动的角度变大。 四、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器材:2只玻璃盘,1个较大的白色矿泉水瓶,2支温度计,少许土壤,1把剪刀,手表。 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一白色塑料瓶拦腰剪断,然后,将塑料瓶倒扣在一只玻璃盘中,制成“微型温室”。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将两个玻璃盘放置在阳光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进行比较。五、海陆热力差异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

6、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收集整理数据:在阳光下晒 30分后,当时细砂的温度为 45,水的温度为 37,移到室内 10分钟后,细砂的温度为 31,而水的温度为 35。水温度变化是 2,而细砂的温度变化是 14。结论:水的温度变化比细纱要小,说明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交流合作: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细砂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大,而砂石的比热小,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小,而细砂升高的就比较多。六、常见的天气系统课前观察实验打开冰箱门,感受门上方冷,还是门下方冷。说明冷

7、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冷气团在下方暖气团在上方;在一透明的广口玻璃瓶内燃烧纸条,当瓶内充满烟雾后,盖上瓶盖,放进冰箱,过十分钟后取出瓶子,发现烟雾沉在瓶子下部,倒立瓶子,烟雾从瓶口流出,说明空气受冷下沉(形成高压)。七、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把两只气球吹成苹果大小,用长约厘米的丝线扎紧口子;用透明胶把两条丝线粘在教鞭上,两只气球相隔约厘米;平举起教鞭,让气球离实验者的脸部约厘米;向两只的中间吹气。实验结果:两只气球相互靠拢。分析得知:气球靠拢是由于中心部分的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的缘故。难点不攻自破!八、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表有保温作用(1)实验用材:烧杯2个沙土温度计2根铁架保鲜

8、膜 台灯(2)设计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表具有保温作用,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宏观的、不可见的能量交换过程,缺乏感性认识。(3)实验结论:通过对两个烧杯在灯光照射前后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探究保鲜膜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验证大气对杯内有保温作用。十、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1)实验用材:一只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状物表示地球;一只发光的灯泡表示太阳。(2)实验步骤:将发亮的灯泡对着不透明的小球,可见只有半个球面被照亮;用笔画出亮半球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将小球按地球自转方向旋转,则可见亮半球与暗半球在不断更新。(3)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

9、验,可说明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昼夜半球就不断地进行交替。十一、测算实验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的测定1、活动准备观测用具:长度为1.5m左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精确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数一本,天文年历一份,白纸和彩色笔若干。如果没有天文年历,最好是选择“两分两至日”,从教学进度考虑,应以秋分日为宜,此时为特殊值0。2、活动过程找一块空旷平地,下面铺好白纸,把直杆通过白纸并垂直插在平地上,并量出直杆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

10、时间测一次直杆影子长度,并记录此时影子长度及对应时间,并将影子画在白纸上,测量时间间隔不要太大(5分钟以内),以免影响测量准确度。3、分析和计算从纸上或记录中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即太阳位于该地上中天时)的影子长度L,利用tnH=h/L(H为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查函数表得出H的值;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地地理纬度:=90-H+,式中为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式中为所求点的地理纬度;从记录中查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此时的北京时间(t),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并计算地方时差:t=t-12(换算为分钟)。再计算经度差:=(t/4),便可得出地理经度:=120,式中加号和减号的取法为东加西减。若影

11、子长度最小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2时之后,表示观测地点在120以西,取“-”;相反,则取“+”。该实验的完成要考虑一定的误差,重在原理的运用,北半球地理纬度也可以用北极星观测法简易求得,还可以利用“副产品”白纸上的杆影变化,推知该地该日太阳升落的方位和规律。(二)测量当地的经度和太阳高度取一个木板或纸板在上面划出一长线,并划出刻度(表示长度)。在长线的一端垂直木板(纸板)树立一木杆,长度1O厘米。利用直角三角学原理绘制一个影长和太阳高度关系的表格备用,在晴朗的天气里将它放置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针找到北方向并将板上的刻度尺对准北,在太阳光产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时记录下北京时间和影长(可记录多

12、次求出平均值),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的经度和当日的太阳高度。(三)圭测法观察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1)实验用材:取长1m左右的木杆或竹竿(做圭杆);长2m左右的绳子和钉子(在地面上画圆弧用)、时钟、刻度尺、量角器等。(2)实验步骤:在春分日前一天,选一块平坦开阔的空地,将圭杆垂直插入地上。见图O点处(图1为其平面图);以O点为圆心,以上午某时刻杆影OA为半径画弧AD,并画出OA线;当下午某时刻的杆影末端落到AD弧与B点时,画OB线;作AOB的角平分线OC;第二天当杆影OE落到OC线上时,就是当地地方时正午12点,同时OEP就是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记录下此时的杆影长L,北京时间T。

13、(3)实验结论:通过圭测法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某地所在的经线时刻即为正午12点,说明当地正午12点的;根据时差的原理,可知当地的经度116E + (T-12); 用反三角函数求出OEP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根据正午太阳高角的计算公式,计算改的纬度90H。十二、探索实验地球自转的验证(一)在没有月亮(初一、初二)和明亮灯光的夜晚,将准备好的照相机对准北极星,用慢速胶卷,开B(T)门,放置几个小时,在胶片上会留下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同心圆,就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二)利用沙漏同样也可以验证地球自转:用三根木头搭一个高约2.5m的支架,选择硬版纸(规格4540cm),用纸制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尖留

14、一个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长约2m的细绳,三根细绳须均匀系在纸上,使圆锥体尖端垂直向下,再将绳子系在三角支架上。将准备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装入彩色沙子,推动沙漏做钟摆运动,并拨掉圆锥体尖端的塞子让细沙流出。分析沙迹,发现沙漏并不是来回做直线运动,而且近似的扁长的椭圆形运动轨迹,由此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去野外考察北半球一条河流或一段,会发现左右岸深度不一样,说明流水经常往一边偏向,这一边遭流水侵蚀厉害而深度较大。十三、地转偏向力(一)为了观察地转偏向力,可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两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就会沿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

15、留下墨迹。然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某点滴一滴红墨水,你就会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北极上向下观察,你可以发现红墨水留下向右偏转的墨迹。同样将地球仪倒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进行演示观察,从南极上向下看,可发现墨迹向左偏转。(二)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水、清水等。实验步骤: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步骤,但旋转方向与步骤相反。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十四、水循环半碗水,用透明塑料纸把碗密封住,然后把碗放到太阳下面晒一会,就会看到塑料纸下面有水汽,有些水汽还会滴到碗里。这就是一个微型的海上内循环,如果水汽不是滴到碗里,而是随风飘到别的地方,然后凝结滴下来,那就是一个海陆间大循环了。也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用电饭锅煮饭时候,锅盖上是否有水汽,是否会滴水。十五、密度流准备一只长方形的金鱼缸,放入清水,然后在一杯盐水中加入蓝色色素,沿着鱼缸边缘慢慢倒入清水中,只见蓝色盐水沉到缸底,并在底部形成高低起伏的波。这个小实验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