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灵动起来(潘凌).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415688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灵动起来(潘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灵动起来(潘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灵动起来(潘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灵动起来(潘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灵动起来(潘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让课堂灵动起来(潘凌).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化学与生活结合 让课堂灵动起来广西武鸣县民族中学 潘 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化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要真正在课堂中体现这一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深入了解现实生活的变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和需求。作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更要注重架起化学与生活的桥梁,把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引入化学课堂,让学生从熟悉的学习和生活情景出发,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探索生活奥秘,创设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化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

2、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让课堂灵动起来。具体做法是: 一、比喻、口诀,课堂精彩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而很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催化剂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很陌生的,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何把把抽象的概念通俗化,让学生易于的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考时要要认真的思考。如:在学习“分子”的定义时,我就把“物质”比作“人群”,当我们把“人群”无限的分割下去,最后分成的最小个体就是“一个人”即“一个分子”,这“一个人”就是“人群”能完成的工作中的最小个体,即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而让学生理解分子的定义及其相关知识。又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时,我们把“家”

3、当做是“原子核”,家中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等成员当做是“电子”,能量低的电子“儿童”,只能在离核(家)最近的区域(地方)运动(活动),能量稍微高一些的电子(少年),可以在离核(家)比较远的区域(地方)运动(活动),而能量很高的电子(青年、中年)就可以跑到离核(家)很远的区域(地方)运动(活动)。这样的比喻通俗易懂,学生也易于理解,学习起来就会生动有趣。而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必备的重要工具,对于元素符号的记忆,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有点枯燥无味和难记。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想办法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变成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让他们很快记住,有的甚至一辈子都难忘。如:在学习到下册第八单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我

4、就把它编成如下口诀“嫁给那美女,心铁值千斤,总共银百斤(即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学生的兴致很高,当堂很多学生马上能背下来,效果极佳。二、引入“自述”,满堂喝彩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物质,初中化学学到具体的很种有很多,如空气、氧气、氢气、水、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铁、硫酸、盐酸、氯化钠等等,很多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学习完一种物质,特别是在总结和复习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 “我是x x ”为题进行发言,将我们学到的该物质相关内容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如在学习完第二单元大家最熟悉的“氧气”后,有学生就能讲出这样精彩的片段“氧气自述”:我是氧气,平时大家对我看不见也

5、摸不着,因为常温下我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我的身体很神奇,在温度降低时,我会冷的收缩起来,变成淡蓝色的液体或固体。我的作用很大,一切动植物都离不开我,没有我,他们就无法呼吸、无法生存;人类的文明进步也离不开我,火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没有我,九不可能有火,我还可以使火烧得更旺,表现出我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工业上可以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我,而实验室中制取我的方法就有很多种,其中有三种是最常见的方法,一种是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一种是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还有一种是常温下将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当用第一或第二种方法制取时,实验步骤是“茶庄定点收利息(即查、装、定、点、收、

6、离、熄)”,千万别弄反了,否则会有事故发生哦。这样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和巩固了氧气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自述”,让学生兴趣怏然,满堂喝彩。三、巧用实验,演绎精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所以加强实验教学是高效化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除对基本操作进行示范操作外,还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和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或现象来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进而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7、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很多教师都举得比较难教,学生也觉得难以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让学生思考)(2)通电时,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在这个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有没有变化?(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3)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从宏观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学生分组实验两人一组,合作实验:老师在实验桌上给了很多的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气球、线、橡皮塞火柴、酒精灯、玻璃棒等。药品有: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稀

8、盐酸、大理石、白磷,实验一、小组合作完成:让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学生实验完毕后,小组先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再汇报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全班的实验现象都是天平仍处于平衡;结论是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我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用拆旧房子的砖头来修建另一栋新的房子的过程进行类比,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

9、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实验二、小组合作完成:让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的反应。学生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结论。我让学生先汇报结论,再汇报设计方案,选用锥形瓶和气球来实验的小组,和选用锥形瓶、试管和橡皮塞或者选用锥形瓶、试管和气球来实验的小组看到的现象是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结论是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选用烧杯和小试管来探究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的小组,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最后天平失去平衡,这些学生得

10、出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总质量。这时小组各持己见,争论的很厉害。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反问,刚才我们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难道这个化学反应不遵守微观解释吗?哪个组的同学能解释一下选烧杯和小试管来探究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看到的现象为什么最后天平失去平衡,结论为什么是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总质量?有几个小组的同学相互争论纠正补充,最后一致指出他们反应容器没有密封,生成的一些二氧化碳气体散逸容器外,导致天平失去平衡,所以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总质量。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反应容器要密封。实验三、小组合作完成:让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

11、计实验来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就会考虑选用什么样的仪器合适,学生基本上考虑到这个反应容器要密封,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的结果基本是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最后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在设计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容器必须密闭。虽然在探究这三个实验时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但是学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能真正地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明白了世界上的任何物质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消失。这样巧用实验,演绎精彩,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生活为起点,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在一起,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引导为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实验活动为主线,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学会做事,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落到实处,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应用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寻找化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点,从而让化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参考文献:1.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胡振虹主编,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光明出版社,2008年版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