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2404441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作者:张英姣 孙启军时间:2010-10-11摘要: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将第三世界当作与美国争霸的砝码,加紧扩张、渗透和争夺。过度扩张不仅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和消极影响,而且也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恶化了其国际环境,毁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苏联的声誉,并最终拖垮了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以及“进攻性”全球战略的推行,苏联加大了对第三世界的扩张、渗透和争夺。苏联在第三世界的主要目标是尽量扩大自己在这些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同时削弱美国的势力和影响,以实现对西欧和北美地区的迂回包抄,为苏联的全球霸权战略服务。在中东,苏联介入阿以冲突,支

2、持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排挤美国;在亚洲,苏联借重印度,扶植越南,直至入侵阿富汗;在非洲,介入安格拉内战,扶植亲苏政权;在拉丁美洲,发展与古巴的特殊关系,将古巴绑在苏联的战车上。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加之美国的全球战略收缩性调整,使得苏联一度取得对美国的优势地位。勃列日涅夫声称“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的情况不以某种方式加以考虑”。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夸口说“在世界海洋地图上难以找到苏联舰只航行不到的地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扩张的顶点,阿富汗成为苏联的“滑铁卢”。此后,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对第三世界的扩张势头渐缓。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大肆扩张既“害人”又“害己

3、”,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极为严重的后果。一、扩张对第三世界的影响勃列日涅夫时期,适逢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阶段,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解放独立,而独立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往往成为美苏争夺的目标,美苏均向它们施加影响,以图把它们拉入各自的阵营。20世纪70年代,苏联创造出一种理论,即所谓的新独立民族国家走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勃列日涅夫宣称“今天在亚洲和非洲,已经有不少国家走上了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即采取以社会主义社会为前景的建设方针”。被苏联确定为“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国家包括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也门、刚果、埃塞俄比亚、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等。这些宣布“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国家

4、均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社会经济发展几乎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实际上这种理论和判断并不符合第三世界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是苏联出于抢占美国势力和影响薄弱的地带,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实施称霸世界战略的需要。苏联不顾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片面输出革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意识形态成为苏联对第三世界进行扩张的工具,但其真正目的是以此为借口,排挤美国的势力,以扩大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影响,获取经济利益,建立军事基地等。为达到这些目的,苏联采取多种扩张手段,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事务,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尤其侧重军事援助;打代理人战争;支持地区霸权主义国家;甚至不惜采用武力,侵略第三世界国家。苏联

5、的扩张行为不仅损及自身,毁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更是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时间不长,国内动荡,百废待兴。苏联给予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对这些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不宜全部否定,但是,苏联援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增加第三世界国家对它的依赖,将其牢牢捆绑在自己的阵营内,不可能顾及第三世界国家的长远发展。以苏联对中东的扩张为例,主要方法是向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中东国家提供武器装备、军事设施,派遣军事顾问等,其目的一是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二是使这些国家从军事上依赖苏联,进而使这些国家在政治上长期依赖苏联。从埃及总统萨达特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

6、苏联曾经拒绝向埃及提供战场上急需的武器。萨达特说,苏联给他们的武器是二战时的陈旧货。另外,苏联提供武器的行动缓慢,还有意拖延武器的供应。萨达特谴责苏联是根据它作为超级大国的利益,制定和推行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打代理人战争也是苏联惯用的扩张手段,而古巴成为苏联在第三世界的代理人。苏联通过古巴向尼加拉瓜桑地诺政权、格林纳达新宝石运动以及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的游击队等提供援助。从1975年开始,古巴派遣大批部队参加安哥拉战争,卷入非洲之角的边界冲突。到70年代末,古巴在非洲的军队达到3.4万人,为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战略服务。此外,苏联还直接插手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内部事务。1978年6月,苏联直接策划了南也

7、门的军事政变,支持亲苏的伊斯梅尔上台。苏联的干涉无疑加重了这些国家混乱的国内局势。苏联还支持一些地区霸权主义国家,从中获利。在南亚,苏联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1971年3月东巴独立,苏联和印度立即表示支持。同年8月,苏联与印度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随后支持印度向巴基斯坦发动战争,并出动舰队到孟加拉湾为印度保驾护航。苏联还在联合国三次动用否决权,反对通过印巴立即停火和印度撤军的决议。在东南亚,苏联大力支持越南的地区扩张主义,1978年11月,两国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78年12月发动了侵略柬埔寨的战争,苏联迅速承认了越南扶植的韩桑林政权

8、,后又支持越南排华反华。苏联对这些地区霸权主义国家的支持,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而对于地处中亚的阿富汗,苏联不仅长期介入其内部事务,更利用其国内发生政变陷入困乱之机,直接出兵进行侵略。阿富汗战争进行了十年之久,不仅给苏联带来了自毁性的厄运,更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约100多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苏军撤离后,阿富汗长期陷入政局混乱、军阀混战的局面。多年的战乱严重破坏了阿富汗的经济,其交通、通讯系统、轻重工业、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生活物资短缺,成为当今最不发达的国家。客观地说,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并非毫无正

9、面作用。苏联给予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军事援助和道义上的支持,对其实现独立、发展经济、巩固主权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存在,也抵制和平衡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但是,不可否认,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渗透和扩张,苏美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是造成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至今仍然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中东、南亚、阿富汗等至今仍处在全球不安定的动荡带上,而那些曾经沦为苏美争夺的对象和战场的第三世界国家,至今仍有很多处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状态,甚至有一些已沦为“失败的国家”。此外,苏联还制造和恶化了某些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美苏的扩张和争夺给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留下了永远的伤口。二、扩张对苏联自身发展

10、的影响 从苏联自身来看,对第三世界的长期、大肆扩张,既损伤了苏联的硬实力,也损坏了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形象,降低了苏联的国际影响,损害了其软实力,为苏联的日后衰落直至解体埋下了伏笔。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尤其侧重军事援助,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1955-1967年,苏联平均每年向第三世界国家交付3亿多美元的武器装备(经济援助约为2亿美元)。1968-1971年,武器装备交付额上升到平均每年7亿美元。1972年以后,更是大幅提高。1977年总额达35亿多美元。1978年总额达38亿美元。1972年以来,苏联军事援助的交付额,相当于经济援助交付额的5倍。1977

11、年,苏联通过军火交易,大约从第三世界获得15亿美元的硬通货。20世纪70-80年代,得到苏联军事援助的国家不断增多,1966-1975年为29个,1980-1984年为36个。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总额共计12762亿美元,军事援助总额共计447.85亿美元。而这一时期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军人掌权的热潮,也为苏联进行军事扩张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按照西方的统计,从1966年到1975年,苏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总额为92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而从1978年至1982年,为354亿美元。在1966-1975年间,接受苏联军事装备的有29个国家,1980-1984年间为36个国家。可以

12、说,为了支援第三世界国家,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仅古巴消耗的石油,几乎全部以比石油输出国组织平均价格低40的价格从苏联进口,而1978-1979年苏联每年为越南的花费近300万美元。阿富汗战争长达十年,苏联耗资200多亿美元,死伤官兵5万多人。而支持阿拉伯、非洲等国家,使苏联负担沉重,力不从心。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军事援助以及过度的扩张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国力,而且还加剧了其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导致经济结构畸形,损害了苏联的经济。到1978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世界首位。苏联实际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965-1980年期间高达19-23,在70年代苏联扩军备战的高峰期里,苏联大约把每

13、年国民收入的20-25用于军事目的。军事工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重点仍然是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的重工业部门,而对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反应不敏感,没有抓住科技革命这个机遇。民用工业既不受重视也不发达,一些起码的日常用品都感缺乏。经济结构的进一步畸形发展,加上大量的军费投入,严重损害了苏联的经济,使其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减缓。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由8.5降到5.9,农业总产值从4.3降到1.1,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从6.8降到3.2,198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进一步降到2.8,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经济水平的下降严重影响了

1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停滞导致了商品的短缺和匮乏,苏联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内政问题成堆。勃列日涅夫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开支在国防上、在巩固华沙条约体系上,苏联人民会生活得更好一些,仅为这些目的的正式开支就占苏联年预算的23,这还不包括非正式拨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与楷模,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扩张,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降低了自身的国际形象,恶化了国际环境。特别是1976年支持古巴出兵安哥拉,1978年支持越南侵入柬埔寨,1979年直接出兵阿富汗,这三场直接或间接由苏联进行的战争,遭到西方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恶化了苏联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入侵阿富汗,

15、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打的是国际主义旗号,行的是霸权主义行径,很不得人心,使苏联在国际上一度陷入孤立。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联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在苏联国内,不断听到反对入侵的声音。在阿富汗,侵阿苏军士气涣散,士兵中甚至出现了吸毒现象。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更使侵阿苏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阿富汗战争成为苏联的滑铁卢,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是以恶性膨胀发展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的,是建立在粗放耗费经济资源和低效率的经济发展、牺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的,因而这种地位是表面的、虚弱的、不可能长久的。苏联

16、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支撑不起其霸权主义的野心。在勃列日涅夫逝世后不到十年,苏联这个令人生畏一时的超级大国就土崩瓦解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全球扩张政策,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的大肆扩张,虽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全部原因,但的确使得苏联元气大伤,最终走向衰落直至解体。正如著名的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所言:“如果一个国家把它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抵消掉。” 三、扩张对苏联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影响 从美苏争霸来看,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扩张,破坏了70年代美苏缓和的局面,加深了美国对苏联的仇视。美国自80年代初发起了对苏联的新一轮遏制,与苏联展开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苏美攻守易位,苏联日渐处于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