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标转化为行动.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40002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目标转化为行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把目标转化为行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把目标转化为行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把目标转化为行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把目标转化为行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目标转化为行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目标转化为行动.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把目标转化为行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致加西亚的信,这是一本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讲述的是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麦金莱必须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但美国总统又必须尽快得到他的帮助。有人推荐了罗文中尉:“只有他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他们找来罗文交给他一封信,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找到他”,而是立刻行动。3个星期后,罗文经历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在赞赏致加西亚的信的同时,不禁想起了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比罗文给加西亚送信早2000多年,中国当时的“总统”汉武帝为了

2、“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击匈奴,也给西域的大月氏国王写了一封信,年轻的低级官员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汉武帝大约也会对张骞说:“把信交给大月氏!”同罗文一样,张骞也不会问:“大月氏在哪儿?”而且,加西亚将军确有其人,而大月氏仅仅是从匈奴俘虏口中听说的,其国王已被匈奴所杀,没人知道大月氏这个国家是否还真的存在。面对任务,张骞同样是:立即行动。从此踏上了充满凶险的旅程,包括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一行人九死一生,终于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立新王,迁到水草肥美的新居,生活安乐,无心雪匈奴之耻。张骞虽然最终没有达成与月氏共击匈奴的计划,但通过接触安息(今伊朗)、奄蔡(今黑海一带)、条支(今伊拉克)等国的商

3、人,张骞得知条支的西方有个强大的大秦国(即古罗马帝国)。张骞离开时正值壮年,归国已是两鬓微霜。他流着泪对汉武帝说:“微臣奉命出使月氏,十有三年,西行万里,两次落入匈奴之手,历尽千难万险,去时百余人,生还只有两人!”比尔盖茨说:“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当立刻去做从潜意识中浮现时,立即付诸行动。” 实际上,相对来说制定目标倒是容易的,难的是付诸行动。制定目标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如果有了目标就能成功的话,那么世界上人人都能成功,目标在我们的头脑里,而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但是,相当多的人制定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结

4、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当你把目标确定下来之后,随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立即让自己动起来,向着把目标实现的方向拿出具体的行动,可别一拖再拖。一个真正的决定必然是有行动的,并且还是立即的行动,此时你就要针对自己的目标拿出立即的行动。你先别管要行动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动起来,只要在接下去的10天内每天都有持续的行动。当你能这么做时,这10天小小的行动必然会形成习惯,最终把你带向成功。 你要经常地体验一下实现你的目标的成功感受,那当然最好是一天两次,一早一晚。如早上按时起床,坚持锻炼,按职责完成卫生值日,当你这样想的又是这样做了,你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再比如晚上第三节,通常是机动自习时间,你把一天

5、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当你觉得每一个知识点都过关了的时候,你同样会感到幸福充实。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第一步困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日,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之日的到来。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开始做的勇气。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气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更主要是缺乏行动的勇气,有了勇气下决心开了头,似乎再往下做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就会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近,你的目标正在渐渐地化为现实。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争

6、取在作文比赛中获奖,那你除了听好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外,还要加大课外阅读量,每天坚持读一篇范文,记一段读书笔记,背诵一两个名言警句,处处留心,观察生活,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地做下去,才能有所成功。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惟一的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也许,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你还不能看见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的目标还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时你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目标的遥远,感到跋涉的艰难。但是,只要你毫不停顿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你就会发现目标在你的眼里越来越清晰,最后终于以动人的姿态展现在你眼前。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

7、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于能知,乃在于能行。”没有行动,一切目标、计划都将落空,成功也就无从谈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行动是完成计划奔向目标获得成功的保证。就拿学习汉字来说吧,国家语言委员会颁布的2 500个常用字、1 000个次常用字和420个非常用字,总计为3 920个字。一天学会10个,一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行动主要靠自己来保证,任何外界的压力只能是暂时的。与人的自觉行动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兴趣;二是习惯;三是意志,它是人的理想、信念、情感、需要的合力,坚强持久的意志便是毅力。兴趣、习惯和意志三者往往是综合起作用。比如

8、,有些人对某学科不感兴趣,但对考大学、获得大学学历感兴趣,因此,也投身于学习,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当学习太苦太累时,当学习令人感到枯燥厌倦时,当学习压力大产生畏难情绪时,当学习成绩不好自信心不足时,当心境不好、情绪波动无心学习时,都需要意志力。按照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人都有智能强项,当然也有智能弱项,科科感兴趣并且学得好,门门考出好成绩是不现实的。当我们把考大学成才的目标内化为信念,并为此不懈奋斗,前进路上的困惑、挫折就会随之消除,厌学偏科也就不复存在。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我们有些同学有理想抱负,就是没有具体行动,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学习上迈不出坚实的一步,更不

9、能持之以恒,最终是一个失败者。近几年高考中,总有这样的例子,中考成绩优异,但高考名落孙山,究其原因,是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有惰性作怪,有歇歇脚的思想,总认为高考离我们太远,放松了自己,该做的没有做好,知识上欠帐太多,等醒悟过来,悔之晚矣。 为了保证自己的行动有益有效,有始有终,应注意以下三点: (1)迈出第一步。凡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便是行动的开始。眼是懒蛋,手是好汉,一些看似很难的事,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难了。因此,迈出第一步很重要。美国的希尔博士在他所著的人人都能成功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63岁的老太婆菲莉皮亚夫人,决定从纽约市步行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去,这段路程大约相当于从北京至香港的距

10、离。当她到达迈阿密时,记者问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她回答说: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就是迈出一步,再迈一步,不停地迈,就到这里了。在这段故事中,从纽约徒步到迈阿密是菲莉皮亚夫人的目标,一步接一步地走是她的计划,然后迈出第一步,再迈第二步、第三步这就是她的行动。如果她不去迈步,她就永远也不能到达迈阿密。 (2)立即行动。许多人有一种惰性,做什么事情缺乏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结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为了克服这种惰性,做事情应该雷厉风行,凡属看准了的事就立即行动。同学们一定都熟悉并敬佩美国那位使黑奴获得解放的林肯总统,你可知道他怎样雷厉风行做事的吗?青年时期的林

11、肯,在同别人合伙开店辅时意外地从废物堆里捡到一部足本法律评注。读完这本书以后,林肯受到了启发,他给自己确定了目标:当一名律师。为此,他穿越草原,到20英里(1英里16公里)外的春田镇向一位律师借阅其他法律书籍。他刻苦钻研,心无旁骛。白天,他在小店的榆树下看书;晚上,他用废料点灯,在制桶店里读书。无论何时何地,他的手中或腋下总有一本法律书籍。有一天,一位叫曼塔葛拉罕的人对林肯说:若想在政界和法律界发迹,非懂文法不可。林肯便立即询问到哪儿去借这类书。当他听说6英里外的农夫约翰凡斯有一本科克罕文法之后,便立刻戴上帽子去借书。就是靠这种立即行动,林肯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 (3)雷打不动。人的行动容

12、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或中断、或放弃,造成前功尽弃。要使目标能得以实现,必须确保自己的行动雷打不动,天天如此。古人云:“苟有恒,何须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齐白石画的虾,栩栩如生,清润透明。他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几十年才得其神。正是雷打不动的行动准则才造就了他那炉火纯青的画艺。齐白石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每天作一幅画。在他过90岁生日的时候,因为客人多,没有腾出时间作画,就第二天多画一幅补上。 高中学习生活应是紧张有序的,学习的常规不要随意打破,“日清、周结、月考”“单元过关”也应是雷打不动,学习的各个环节(我校总结为八环节学习法)是一个有机链条,需要环环紧扣,而环节上的细小错位,往往导致高考大的遗憾。我们强调的“日清”就是知识点上的过关,“周结”应是单元的过关,“月考”应是阶段性的过关,每关必过,步步为营,最后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