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变化技能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2398449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变化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堂变化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堂变化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堂变化技能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堂变化技能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变化技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变化技能(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格教学的变化技能一、变化技能的定义 变化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减轻学 生的疲劳、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而用变换信息传递方式 或教学活动形式来改变对学生的刺激的教学行为。二、变化技能的目的 调动心理因素,提高学习效率; 启发学生思维,优化教学过程; 增大信息通道,强化教学效果。(信息的总效果=文字(7%) +音调(8%) +面部表情(55%)三、变化技能的类型(一) 教态的变化 教态的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 体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教态 变化的使用不需其它工具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 能。1、声

2、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古人云:教师以“舌耕为业”,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情感主要 以语言为媒介。有人说:听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像欣赏一首优美的乐 曲。语言魅力可谓大矣。教师声音的音质、音调、强度、速度、节奏 变化等均能充分表达出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感情,使教学变得生气勃 勃,这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效方式。(1) 语调。借助音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 师的语调可以千变万化,它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等都要根据教学 内容灵活运用。如一位教师讲乌鸦与狐狸一文,讲到“乌鸦理也 不理”一句,意思是乌鸦此时对狐狸不理睬,不和狐狸搭话,教师讲“乌 鸦”吐字较

3、轻,表示对乌鸦的行为予以赞赏,讲“理也不理”用曲调、 拖音,表示对狐狸的轻蔑态度。运用声调起伏变化起到了传情助感作 用,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声调。低沉的、太弱的声调不能控制学生 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听不清。太粗糙的刺音,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2) 语速。教师讲话速度对学生理解消化信息的效率有重要影响。 讲话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脑海中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 学生不会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过慢,造 成疲沓气氛,使神经兴奋不起来,尤其是对青少年更不相宜。正常的 语速应以学生听清和理解为标准。除正常语速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 特点、教学情境等因素确定

4、语速,做到有慢有快,快中有慢,慢中有 快,快慢结合,语速适当。语速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还可以 强调学习重点。(如教师讲:“乌鸦哇地一声狐狸叼起肉、钻到 洞里去了。 ”讲乌鸦的动作时语速放慢,表示惋惜。讲狐狸动作时加快语速,以突出狐狸的狡猾。这一慢一快,就较好地表达了课文内容 的精神实质。)语速的快慢变化还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学生随着讲课的情节跌 宕起伏,时张时驰,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活跃、有节奏。(3) 音量。课堂教学中,音量过低,不能刺激听觉的产生。更刺激 不了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学生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甚至会打起瞌 睡来。反之,音量过大,又会使神经兴奋过度,产生疲劳感。无论高 音或低音教

5、学,教师口语的响度应是教室里任何位置的学生都能毫不 费力地听清楚教师的讲话,并觉得舒服为宜。声音强度与音调配合表 达效果更好。2、停顿停顿是教师在教学中短暂地停止教学活动。停顿在特定的条件下 传递着一定的信息,是达到控制学生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学生精 神涣散时使用停顿,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利于重新组织教学活动。 如果教师只会说:“大家安静,听我讲!”其效果不易奏效,反而适得 其反,影响教师威信。讲课中间的停顿有提示、强调的效果。其中包括逻辑停顿和情感 停顿。停顿不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还能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如一位教师讲(麻雀一文,讲到小麻雀掉在地上,猎狗朝小麻雀 逼来,在这千钧一发

6、之时,教师运用停顿嘎然而止,学生们个个屏住 呼吸,神情紧张地为小麻雀的处境着急,思索着情节的发展。)教师 此举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向了更深的境界之中。停顿的时间一般以三秒为宜,停顿时间过长令人难以忍受。停顿 与声音变化结合使用,可以使学生有节奏感,不觉得枯燥呆板。在教 学生时候由于思维不流畅出现停顿或沉默,常常用重复或多余的动作 填补,这是一种机械应付,易引起学生情绪松弛。3、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眼神与语言及 其它体态语配合,用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眼神可以促使学生发生兴 趣,象征对对方的注意,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同他说话,增加对教师的 信任、亲切感,喜欢听教师讲话

7、。教师还可通过与学生眼光的交流, 获得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话题和节奏。使用目光变化主要有专注、环顾、虚视三种。 专注。是用目光注视学生与之交流情感。如:赞许的、启发鼓 励的、尊重的、信任的、怀疑的、否定的、兴奋的、生气的等等。专 注不等于眼睛直勾勾地盯,专注还要和其它的体态语结合效果更好 (手势、停顿、语调等)。教师与学生目光接触可以控制教学节奏、进 程,提高教学效率。专注也是察颜观色、了解学生的手段。学生目光 炯炯说明听课入神;瞳孔缩小、眼睛眯起,说明听不懂、费解;学生 东张西望,说明听讲不专心;眼睛盯住它物,说明走思分神了。没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常看天花板、教科书、教案、地板、墙 壁。教师

8、注视学生头顶上部,表明老师正在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可 以吸引学生与教师共同思考。教师注视桌面之上,表明教师对学生活 动的关心与重视。如教师说:现在大家做练习,看谁做得快、做得正 确。教师就要以目光督促学生加紧干。 环顾。教师的目光扫视全班是环顾。环顾象征教师对学生的普 遍关心,环顾可以照顾听说对象。环顾不是眼睛乱动,视线要有节奏 地移动。 虚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视觉有中心区,但还要用余光照顾 到全体。虚视可以使教师尽量多地吸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教师有 时采取视而不见是一种教育机智,有时使用虚视表示教师在思考,给 学生以认真、机敏的印象。教师与学生个别目光接触可表示对学生的探询、鼓励、期待、

9、疑 惑、警告、制止等多种情感。教师与学生目光接触运用的好,会使学 生印象深刻、难忘。 对学生视线的控制。视线对学生学习和记忆效率影响极大。有 人统计,大脑 87的信息是由视觉引起的。控制学生视线利于记忆 信息的方法很多,如挂图、教具演示、电教媒体、板书等。以教鞭为 例,学生的视线跟着教鞭移动,如果教鞭随意比划,就会转移学生注 意力;如果用完后“啪”地一声放下,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如重 点词语教学,如果在黑板上板书词语,则学生印象清晰,利于学生记 忆;如果教师只用口述,不用板书辅助教学,则学生印象不深,不利 于集中精力思考。教学实践表明:将重点词句写在黑板上比只口头讲 授不板书,学生记的内容

10、多而且记得牢。4、面部表情(略讲)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在 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情感是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的 悲、喜、怒、哀、忧、乐等表情对正确表达教学信息和激发学生的情 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一进入课堂就把神态表情融入教学 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微笑。微笑是感染力很强的无声语言。笑是润滑剂,它可以调节 课堂教学气氛,解除烦燥情绪,显示信心。教师的教学面无表情会失 去魅力,信用实力降低。笑有许多种:与学生见面要满面春风地笑,见面相逢开口笑,一 笑生百媚,使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的距离接近了,有亲切温暖之感。 在上课顺利时,教师讲得好,学生学得

11、好,要有欣慰的笑;师生在学 习进程中遇到挫折,要有充满信心的笑;对学生好的表现,要有赞扬 的笑;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有关切的笑、鼓励的笑等等。总之,一 本正经,面无悦色,令学生望而生畏、生厌。德国尼米兹教授从实验 观察中统计:57秒的笑是愉快的,23秒的笑令人不得其意,时间太长的笑令旁观者难受。5 、头部动作(略讲)头部动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常使用的体态语。如:满意的点头, 否定的摇头,思考的侧头,自豪的昂头等等。6、手势的变化(略讲)手势在师生言语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手势对语言表达有强调、 补充作用。教师运用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位、数量、事物层次、 概念要点。如讲游善卷洞一文,教师在用语言描

12、绘善卷洞的奇特 景象时,还可设计用手势辅助说明:把手高高举过头顶,表示洞高; 把手由内向外延伸摆动,意指洞之深;双手掌微合平伸向两侧外展, 表示洞内面积很大。运用手势就把“高大宽敞”的中洞空间展现在学生 面前,充实了学生的想象。教师常用手势一般分为四种:(1)指示性手势:教师在展示图片和指挥学生活动时常用 此类手势。(2)暗示性手势:在学生回答困难时启发学生思维时常用 此类手势。如“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气压下降”教师只用手势暗示, 学生立即回答。3)情感类手势:指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配合情感而做出的手势。如:讲到愤怒时挥动拳头,动情时用手抚胸口。(4)象形性手势:用来描述人物、形和貌。如:山东象攥

13、起右 手身开拇指的拳头。教师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要带有随意性,手势的 变化不能过碎、过多,要适度、适当、自然大方会给人以美感;反之 生硬造作的手势如:挠头皮、扣鼻子、敲桌子等不仅不给人以美感, 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7、身体位置的变化(略讲)教师在教室里身体位置变化属于空间语言。空间语言是人类利用 空间来表达某种思想信息的一门社会语言,属无声语言范畴。霍尔教 授把人之间的区域空间称之为“身体周围空间范围圈”。大多数心理学 家认为人们“空间范围圈”大小决定于民族的文化因素及习俗和环境 切合。教室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有区域距离,还有公共区域,那 是教室里的行间距离,教师利用

14、这个区域进行身体移动可表达特定的 情感。教师在课堂上位置的变化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 递,教师讲课时应站在讲台为主,但也总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教师可 适当教师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这样可以避免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乏味。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和要求不断调整自 己的位置如:教师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使学生都能看到黑板的各个 部分。当让学生到讲台前读图时,应当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走到学 生中间一起欣赏。这样即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无形中拉进 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走到某一组中间, 参与他们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情况。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时,教师可 通过适当的

15、位置变化给予暗示性批评,即不影响上课,又达到了教育 目的。教师在公共区域踱步,表示思考问题。教师巡视行间,表示督促、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有意靠近某个学生,表示对他的关心。讲课时教师从讲台位 置向前靠,表示强调,意思是我向你们靠近点,你们一定要听清楚。教师在课堂上走动不要过于频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 还可以通过目光调整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教师经常习惯地靠近某处或 某个学生,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反感。(二)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吸收教学信息,这才 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有效地运用照片、图片、模型等直

16、观手段,并借助于幻灯、 电影、无线电广播等现代电子技术媒体,以及适当地加入参观、表演、 旅行、展览、实验等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取得更好地教学实效。为了有效地使用媒体,发挥媒体的辅助作用,教师必须知道每一 种媒体的性质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作用,才能在教学中使用恰当, 得心应手。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就来了解各种媒体的性质及其在教学中的作 用、意义。(略)(1) 呈现刺激的。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不同刺激渠道, 可以呈现不同的教学情境。 视觉的。用挂图、幻灯、投影等,采用形、色、光等作用学生 视觉器官,使之通过视觉吸收信息。传统的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张 嘴巴的课堂教学已不多见。有经验的教师善于通过提供清晰、鲜明的 文字或形象画面辅助课文教学,提高了视觉效果。 听觉的。声响信息能激发学生想象、减轻疲劳。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