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题(共14页含答案).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238908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题(共14页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题(共14页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题(共14页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题(共14页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题(共14页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题(共14页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选择题(共14页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子: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选.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执事:是执行法律与裁决的官吏。.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

2、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选.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欢畅;羽,

3、声调平和。选.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

4、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中:嘉峪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选.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驾车的人。.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选.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楷书也叫“行书”“隶书

5、”,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选.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汉

6、字的形体经历了由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选.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

7、的一项是().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E.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选E.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1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

8、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代女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女时代。选.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11、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帝乡: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都城。.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

9、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选.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1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生长树木的地方,表示乡村。.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选.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1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

10、成年人。.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选.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1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F.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

11、;“骚”,指离骚,代表楚辞。G.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选G.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1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结发:古代成婚之夕,女子要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选.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1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

12、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床:古代的坐具。.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初阳岁:指刚入夏天。选.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1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回娘家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B.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C.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D.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选

13、A.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1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妾:旧时男人对女人的称呼。B.公姥:公公和婆婆。C.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D.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选A.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1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B.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鸡鸣、夜半、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

14、,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C.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D.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选B.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2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B.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C.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D.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E.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着者方可入庙奉祀。F.唐以后,每个皇帝才开始都不再有庙号。选F.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皇上生前事迹评定其生平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B.谥号有帝王之谥,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