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第一章、第二章氧气的制法教案.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3868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言、第一章、第二章氧气的制法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绪言、第一章、第二章氧气的制法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绪言、第一章、第二章氧气的制法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绪言、第一章、第二章氧气的制法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绪言、第一章、第二章氧气的制法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言、第一章、第二章氧气的制法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言、第一章、第二章氧气的制法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http:/绪言 金湖县化学集体备课知识目标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科学素养目标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教学用时1课时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

2、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3.变化后产生的

3、物质。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实验3、4有

4、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5、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人的呼吸打碎玻璃铁变成“铁水”木材燃烧不结冰镁带燃烧钢铁生锈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水的密度为1g/cm3 酒精具有挥发性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镁带具有可燃性水在00C以下就会结冰课堂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化学书1.2.3.2.指导用书:绪言3.完成家庭小实验第一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陈桥中学:韩国华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

6、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科学素养目标: 1、观察做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 2、通过对氧气两种制法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及步骤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教学过程:引,前面做实验我们用到的氧气是在实验室制取的呢?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氯酸钾或高锰酸钾 演示:实验1-6、1-7、1-8 提问:通过观察以上一组实验并回答。 加热氯酸钾能否产生氧气?什么时候产生氧气? 加热二氧化锰是否产生氧气? 当二者混合遇热时能否产生氧气?反应的速率如何?

7、指导阅读:第16页第二自然段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布本身的质量和 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2、原理: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加热 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收集: 讨论: 什么时候收集? 用什么方法收集? 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应如何放?4、装置的注意点: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为什么?) 导气管不能伸入试管中过长(为什么?)5、步骤: 连接仪器; 检查气密性; 装药品,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加热(先均匀加热,然后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收集; 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移走酒精灯(为什么?

8、); 拆除、洗涤。二、工业制法 降温 升温 空气 液态空气 液氧 加压 讨论:此变化属什么变化?三、分解反应: 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特征:一变多。 小结:1、实验室制取氧气 2、分解反应 3、催化剂布置作业:P17 T1 T2板书设计:氧气的制法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氯酸钾高锰酸钾催化剂2、原理: 二氧化锰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加热 加热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收集:当连续气泡出现的时候开始收集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方法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瓶口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4、装置P165、步骤连接仪器;检

9、查气密性;装药品;加热;收集;先从水槽中拿出导气管,再移走酒精灯;拆除、洗涤。二、工业制法: 降温 升温空气 液态空气 液氧(物理变化) 加压三、分解反应: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2、特征:一变多。第一章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课题:空气 氧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课型: 实验探究与自学课时: 2课时编者: 金湖县涂沟中学 仇国凤知识目标: 1: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2: 了解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对爆炸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科学素养目标: 1: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10、,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 2: 初步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3: 进一步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实验器材:500mL烧杯(两只),酒精灯,薄铜片,镊子,药匙,火柴,滤纸,小刀,坩埚钳,铁坩埚,食用油,白磷,红磷,蜡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碳、硫、铁燃烧的现象及反应文字表达式。引入课题: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阅读教材:燃烧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作出假设: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两个条件中满足其中一个(2):以上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3)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10分析现象

11、:(1)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2)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发生燃烧得出结论:燃烧的条件是: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提问:(1)怎样才能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2)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演示实验:(1)给铜片上的红磷加热(2)朝水中通入氧气讨论:怎样灭火?实验探究:(1)将燃着的蜡烛熄灭(2)使铁坩埚里的食用油燃烧,把铁坩埚浸入冷水中练习:简答:(1)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2)风把燃着的蜡烛熄灭是什么原因?(3)用水灭火的原理 (4)P21 2二:燃烧的现象复习对比:碳、硫、磷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归纳:1: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1)可能燃物的性质 (2)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氧气的浓度引入:2:爆炸举例分析:爆炸引起的原因提问:为什么汽油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地要严禁烟火?课堂小结:燃烧的概念及条件,灭火方法,爆炸巩固练习:1:判断正误 (1)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着火点( )(2)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3)某物质既与氧气接触又达到很高的温度,则该物质一定会发生燃烧( )(4)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由燃烧引起的( ) (5)通常所说的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 )2:选择题(1):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