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课程计划.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38660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课课程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研究课课程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研究课课程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研究课课程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研究课课程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课课程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课课程计划.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课课程计划 沈宏群 2003-3-15课题:中学生追星现象研究时间安排 :1 开题计划 1 课时2追星族分类、特征 1 课时3所定研究对象并实施目标5-6 课时4研究成果调查报告或论文 -3 课时 5自评和互评1 课时 课题预计成果:论文或调查报告表达形式;文字完成研究课的内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中学生本身就存在追星现象,这个课题学生有切身体会,容易有感而发, 对这个话题会有研究的兴趣。外部条件:现在所处的开放时代以及多元的信息来源,学生不仅可以从周围获取必要的资料,还能从外面获取必要的信息,以丰富其研究内容。课题:中学生追星现象研究与调查指导老师:沈宏群课题组成员:鲍雯喆 王瑛 张瑾 沈星

2、佳施芝韵 蔣旻旻 史梓如 庞薇 杜津慧 我们研究课从调查问卷开始:1. 你是追星族吗?在我们调查的65人中,有78%的人是追星族,22%的不是。在着22%的人大都认为追星是种无聊的表现。可见在我们身边有不少中学生是追星一族。2. 你追星的程度。有14%的人处在初级阶段,50%的人是一般状态,而有11%的人是疯狂时期。可见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之余仍然关心着明星的动态。3 偶像崇拜,是一个有着共同特征人群的人生体验过程,多地是一种娱乐活动。中学生主要采取交流、模仿和评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崇拜。有超过六成的中学生渴望与偶像交流。收集和分享收集,是目前中学生比较流行的“偶像崇拜”方式。模仿自己的偶像,

3、是许多中学生成长历程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崇拜,如给偶像写信,模仿“明星”的唱歌、打球、健身、着装、化妆、穿鞋、饮食,收集心中偶像的有关资料,或上网参与聊天和“明星”俱乐部活动等等。4. 调查中,大部分受调查的人看重明星的气质,才华。个人的“主体评价”正在悄然取代“社会评价”原先的定位,成为中学生自我评估的第一标准。由此看来,中国中学生普遍地开始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他们对人格魅力、个性气质和个人才华有着大胆的追求。5. 你家人的态度。几乎所有受访者选择了无所谓。说明了追星还是当代中学生作为消遣的一种方式,可见大部分人还是学习为主。父

4、母和老师的态度随着中学生年龄与学业的变化而变化,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历程构成矛盾。中学生随着年龄与学业的提高,其“偶像情结”逐步淡化。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条基本的调查结论:(l)“偶像崇拜”现象在目前的中国中学生中普遍存在。(2)与“榜样价值评判。(3)超过六成的中学生渴望与偶像交流,或以谈论自己偶像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有近一半左右的中学生认为“偶像崇拜”不会影响自己与同学的交流。(4)目前中学生的偶像选择面还是比较宽的,被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其主要条件分别是:才华、个性、人格、对社会的贡献。(5)虽然中学生群体自身对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感到正常,并有相当的共鸣,但约四分之一

5、的父母和三分之一的老师对此现象表示反对;父母、老师反对的原因不在于与孩子是否能在偶像选择上相互理解,而主要是对孩子学习压力和自主判断能力的担忧。这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历程构成了一定的矛盾。(6)目前国内媒体的“明星名人”节目或报道对中学生很有吸引力,但有近一半的中学生认为这些节目和报道质量“一般”。简言之,应该把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放到他们生活和成长的具体环境和整体背景中进行分析。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情况看,希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家长能积极对待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是不现实的,同时也还不能希望他们中的多数人能很好地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更好地选择成长中的“学习榜样”和暗中模仿的“偶像”。建议:

6、1.“偶像崇拜”是当代(信息、科技、全球化时代)中学生的一种自然、普遍、健康的成长现象。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最富于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宋学习他最早的功课的。从宽容的心态上讲,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像当年盼望一个月、数个月才能看的一次“广场电影”、一场“样板戏”电影一样,体会今天中国中学生在“偶像崇拜”中的寄托。从严格教育的角度看,则不能纵容我们的孩子在“偶像崇拜”行为中过分任性和盲目纵情,应该劝阻他们不要只学习一种“榜样”或迷恋于单一的“偶像”,应该让他们在广泛的兴趣中、在与他人的经常交流中、在对自我的不断反思中逐渐发现“最爱”。但应该鼓励他们经历这个过程,不能人为地要求他们

7、缩短或消除这个过程,否则最终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在人生中重新面对相似的问题,却因此付出更高或更多的代价。2针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所进行的教育,应该是“干预式”、“介入式”的教育,而不仅是“榜样偶像”的“对比式”和“替代式”教育。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与中学生成长中的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情感世界的丰富化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发展性心理行为。所以,“偶像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性质和方法上也应该是不同的。从内容上讲,“偶像教育”包含着更丰富的教育内容,几乎体现在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诸如性格教育、认知教育、情绪教育等,它的内容比一般的指定价值观、灌输正确理念的“思想政治教

8、育”要更广一些,也可以说是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从方法上讲,“偶像教育”应该更多地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通过中学生主动、亲身参与的活动和思考,来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从教育目的上讲,“偶像教育”是对中学生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干预和合适的介入,它不仅要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还要体现促进中学生个人的整体心身发展、个性积极、情感健康的功能和价值。3应该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当代中国中学生的“某某迷”文化,并把它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教育文化、休闲文化结合起来一起建设。在物质文明发达起来后,每个国家的人们都面临如何建设自己的

9、精神文明和休闲文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充满了“贫而乐道”的学说,而且都很体系化和富有哲理,我们的前辈也都传承了从小习“六艺”、学琴棋书画”的位活方式,我们的教育体制中。也有寓教于乐的消久传统、但是中国,的文化前辈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富而乐道”的学说,我们缺乏深厚的公民文化传统,我们还没有建设起成熟的现代民主和法制下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许多在市场经济中“先富起来”的中国家庭,每天得到的来自媒体的建议都是如何更换房子和车子,如何让收入变成投资以更加增值。我们对生活质量和精神品性的追求还停留于最物质的表层。3对各类“榜样”和“偶像”的宣传、报道和评介,都应该大力加强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用真

10、实、丰富、生动的人格魅力,给予中学生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情的教育。应该强调“偶像”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真实帮助和指点,应该强调“偶像”在确定自我人生目标时的自主意识和顽强精神。不应该有意让中学生远离真实发生的“偶像”丑闻,有些偶像失败的“故事”对中学生往往具有特别有益的启示,能够起到心理学上所说的“替代体验”的教育结果。4在组织管理上,应有意促进共青团组织与各类自愿者组织、自发的或民间的“俱乐部”组织的交流和良性互动。许多中学生除了加入共青团组织之外,只知道还有“志愿者组织”和“兴趣小组”,但课外的。自发的、自己管理和组织的团体已经在大学阶段更多地出现,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在中学阶段;同时网络上

11、的“虚拟社区”和俱乐部也已经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并促进中学生广泛勃发的兴趣爱好,拥有更多更方便的交流天地。所以,我们的团组织工作者们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促进正式组织与其他学生组织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协作。 大海的浪花靠劲风吹起,生活到的浪花靠理想敲起。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偶像也是我们的一种理想与追求。有的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职业,有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的是爱慕追求的对象. 你追求的偶像如果是一颗“恒星”,他就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航和帆。你追求的偶像如果是一颗“流星”,并且盲目得崇拜或尊敬,它就是夺去你航行的灵魂的风和浪。 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追求偶像会使你有了目标,有了灵魂,有了活力。教师评价:本组同学通过对追星现象的调查课程,学到了合作分工的调查方式和解决问题科学方法;同时,在集体活动中,提高了自我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出的结论虽然多属借鉴,但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做到这样已经不错,值得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