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383707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简明汉语史中将汉语各个词类和句法结构的发展分为了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进行讨论。在此,我将以这三个时期为准,探究结果补语的产生与发展。补语属于句子成分,放在动词后面,补充说明谓语。商代汉语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和书面材料,这一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已具备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宾语,此外还包括补语、定语和状语,卜辞里的补语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 表示行为动词,以介词结构充当。如:“侑于王亥,惠三白牛。”补语紧接于动词后面。表示行为对象的介词结构也可以放在动词前面。如“贞,勿于娥告。”但是,位置变化,这类介词结构的性质也就变成状语而不是补语了。第二, 说明行为发生的地方或处

2、所。通常也以介词短语充当。如:“八月庚戌,有各云自东,宦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自东”、“自北”表示行为所处,“于河”表示行为所在。这类处所补语也可以省去介词“于”,如“壬戌卜,王田于噩,往来王灾,弘吉”。第三, 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如:“辛巳卜,其燎于七月”,介词结构“于七月”是时间补语。结果补语式我们又可以称为使成式,它通常以动词充当,位置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商代卜辞的补语主要是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或对象,还没有提及结果补语。到了周秦,补语的范围广泛了,形式也多样了,结果补语最先出现于先秦的典籍之中。如:1、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书盘庚上)2、其名曰牛,卒

3、以馁死。(左传昭公五年)3、必有事 而勿正,必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在这三个例句中都存在着结果补语,例1中的“灭”、例2中的“死”、例3中的“长”,都是动词做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汉代开始出现形容词做动补结构中的补语。如:1、故国削弱至于亡。(史记魏世家)2、汉氏减轻田租。(汉书王莽传中)3、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释名释地)4、臣端所见,其书节印图及他逆无道事验明白,甚大逆无道,当伏其法。(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述四个例子中:例1、2、3单音形容词“弱”、“轻”、“满”做动词补语;例4双音形容词“明白”做动词补语。上述我们说的是上古时期汉语补语(主要是结果补语)的

4、发展,下面我们要说的是中古时期结果补语的发展。中古时期的结果补语可以分带“得”和不带“得”的两类。带“得”的补语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讨论不带“得”的结果补语。这种补语通常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前面的动词表示行为动作,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结果。动词结构的补语成分由动词构成的句式早在先秦已经出现,汉代应用颇多,魏晋以后更加普遍。如:1、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2、复于地取内口中,齿破即吐之。3、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4、食未毕,便去。5、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6、独坐堂中,夜被刺死。补语成分是形容词的动补结构产生于汉代,六朝以至唐宋,应用组件普遍起来,如:1、迷失道路,不知所趣,

5、穷困死尽。2、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3、诈言洗净,人为着水,即便泄气。4、军马行疾,且前。上述例句中,“尽、好、净、疾”等都是形容词充当补语。还有一种情况是,补语结构的前一成分是形容词。汉代偶有出现论横.自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者,就而揠之,明日枯死。”“枯死”中的“枯”是形容词。六朝以后,这类补语结构也逐渐多起来,如:1、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2、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3、记家人软语灯旁,笑涡红透。动补结构的否定式通常是在动词和补语之间加“不”,有三种情况。如: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方会击鼓,一时打鼓不鸣。3、珠回玉转,被人唤作拭不净

6、故纸。例1是“V+不+C”式,例3是“V+O+不+C”式,例3是“V+不+C+O”式。结果补语有两个来源:一是由连动谓语紧缩而来。上古这类谓语的前一动词大都表示某种具体的动作,后一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由这个动作造成的结果。中间通常用“而”连接。如:1、豹自后击而杀之。2、匠人斩而小之,则王怒。“击而杀之”、“斩而小之”、去掉“而”字,“击杀之”“斩小之”就成为动补结构了。二是由兼语式紧缩而来。上古汉语有一种“V1+O+ V2”的兼语结构,其中V1是及物动词,V2是不及物动词,O既是V1的受事,又是V2的施事。如史记.陈涉世家“击陈柱国君房死”。六朝以后,这类句式任然大量出现。如:1、今当打汝前

7、两齿折,2、吹欢罗裳开,动侬含笑容。3、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4、初儿骑虎而还,打捶过通,虎齿而脚伤。这类结构跟一般兼语式不同,宾语后面的成分是前一动词造成的结果。随着处置式和动补结构的发展,宾语或者提到前面,或者移到第二个动词后面,如“打汝前两齿折”可以说成“把汝前两齿打折”或“打折汝前两齿”:“齿儿脚伤”可以说成“把而脚齿伤”或“齿伤儿脚”。这类动补结构就形成了。中古是“V1+O+V2”式向“V1+V2+O”式过渡的时期。唐王梵志缭乱失精神诗“设却百日齐,浑家却忘却你”用第二式,平生不契著诗“一日事参差,独自杀你却”却用第一式。近代汉语“V1+V2+O”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V1+O+V

8、2”式逐渐消失了。经历了中古时期,结果补语已渐渐具备使成式的形式,并在与兼语式不断交缠发展的过程中,同化兼语式,逐渐细化。近代时期的结果补语又有了新的发展。元代以后,结果补语有了新的发展,形式益发多样化了。1、形容词的重言形式大量用作带“得(的)”的结果补语,这在中古是不多见的。如:(1)我将这被熏得想想的,姐姐睡些儿。(2)着我自家宰了,退的干干净净的,煮在锅里。(3)莫说哥哥不赢,我也输得赤条条地。2、代词充当带“得(的)”的结果补语,如:(1)爹清灭的恁样的,每日饮食也用些儿?(2)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3)老太太因为喜欢他,才惯得这么样。(4)你好好儿的,这是

9、怎么了?哭的这么着!3、各种谓词性词组充当带“得(的)”的结果补语。这种格式中古已经产生,近代普遍应用。如:(1)“把老婆羞的站又站不住,立又立不住。”(2)老太太剪了,欢喜的无可无不可的。(3)这还能了,赵姨娘气的抱怨的了不得。4、句子形式充当带“得”的结果补语,这个句子形式的主语可以是前面的动词的施动者或受动者;或独属于主语,或是前面主语的一部分。如:(1)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2)袭人羞的脸紫涨起来。(3)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家倾家败产的,也不算什么能为。5、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加“个”,这样补语兼有宾语的性质。如:(1)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2)想将起来,拍了桌子,又哭个不了

10、。(3)湘云只伏在宝钗怀里,笑个不住。6、同形补语产生。前一单音词表示动作,后一单音词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上与动词重叠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动补结构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只有少数例子。如:(1)我开开这门,那子母两个在那里?(2)太祖不听,将树枝折折,又抽出撞马乳的木锥厮打。(3)所以虽有一国不及之力,终不免折折腰而死。(4)脚后又像是水一般,只管把两脚缩缩才睡。 汉语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多次融合、演变、充实、发展而逐渐完善。结果补语作为汉语句法的一个成分,也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形式,它的逐步完善与明细,为汉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汉语毕竟不像英语,它没有固定的句式以及严格的句法,它的形式比较灵活多变,没有规律可循,因此,汉语的研究工作还有待继续,汉语的魅力与神奇之处将在不断的研究工作中慢慢呈现出来,引人入胜。2010级汉语言文学2班 马文清 0101100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