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2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373318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2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2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2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2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2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2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类型:苏教国标版 所属学科:语文三年级下学期课 题:22海底世界22海底世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

2、)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二)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让学生看录相。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3指读有关句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

3、段落。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1)思问题。(2)画重点句。(3)找重点词语。(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

4、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2 学习第3自然段。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3)出示句子:“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

5、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句义。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1)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2)什么是“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3)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4)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5)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文中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式具体描写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用“蜜蜂、小鸟、小狗”的叫声来比

6、喻海底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情趣。讲课时,可采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6)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还有许多种动物的声音。)(7)教师读句子:“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各种动物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声音。)(8)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奇特)(9)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10)让学生自己说说海

7、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黑中有亮、静中有声)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1)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5学习第4自然段。(1)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本段共有五句话。第1句讲“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四句分别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的活动方式。)(2)“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说明海底动物不只是三万多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3)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总

8、述后分述。)(4)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概括词语中看出来的。)(5)出示填空练习。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_每小时能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_利用水的反推力_。_自己不动,能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6)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话作者给贝类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6指读5、6自然段。(1)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2)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有有还有”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描写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3)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9、。(最大的、最小的)(4)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是很宝贵的矿产资源。在陆地上蕴藏都很少,但海底也有这种稀有金属,说明海底有丰富的物产。)(5)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让学生体会作者抓最突出的特点描写的方法,同时说明海底丰富的物产中也包含着“奇异”。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七)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1出示挂图。2谈话激趣。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以此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二次备课 (理解并能体会海底神秘的声音,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探索欲望)(对全文的深层的整体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