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3729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图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使命感。第三,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通过对参观过程的品读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对纳粹罪行的控诉向人性反思的层面深入。第四拓展延伸,展示当代新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关照。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2.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

2、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 3.认清纳粹反人类的罪恶,反思人性,告诫世人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探访一个特殊的地方。那是一座平静的小镇,曾经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死亡工厂;那里见证了人性的堕落,凝结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它是人类历史无法跃过的一页,它就是奥斯维辛。 2.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焚尸炉”“女囚房”“在毒气室等待死亡的犹太人”“用来做医学实验的孩子”“集中营里的万人坑”等等。(出示幻灯片) 3.一张张图片向我们讲述了曾经发生在奥斯维辛的血泪历史。1958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后的第十四年,美国记者罗

3、森塔尔来到这里访问并写下了一篇新闻。但他却自称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篇自称没有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一举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大奖”。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这篇新闻。 二.思考质疑 1.新闻标题最讲究四个字,那就是引人入胜。那么这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了你吗? 提示:课文的标题的确引人入胜,它留下了悬念,引人思考“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1958年,已经时过境迁,这里早已没有了“新闻”,有的只是大家熟悉的“旧闻”,如第五段“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了很多次”,如第七段“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

4、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 2.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写呢? 提示:见第六段,这一段交待了作者的写作缘由,首先是来这里“参观”,然后引起了“不安的心情”,进而产生了“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想告诉读者什么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深入分析 1.首先,我们从参观的起点说起,作者初到集中营,看到现在的奥斯维辛是怎样的景象? 提示:见课文一、二段和十六段。(全班齐读,出示幻灯片) 2.两处都写到了现状,但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加以比较。 提示:十六段是很平实的记录,而一、二段带有很明显的感情倾向,作者似乎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画面。例如:“居然”带有吃惊、让人倍感

5、意外的语气;“不该有”明显是一种主观意愿,而且作者一连用了四个“不该有”构成排比,表现出一种难以接受的情绪;此外作者还用了“可怕”“噩梦”“人间地狱”来形容奥斯维辛。在此,作者打破了新闻写作“零度情感”(新闻写作时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的原则,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愤懑之情,让读者感到莫名的压抑。(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再读一遍) 3.作者为什么说这里不该有温暖的阳光,不该有孩子追逐、嬉戏?曾经的“人间地狱”“杀人工厂”就不该有欢乐的场景吗?(或欢乐的场景为什么让记者不安?) 提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杀人工厂”,现在快乐的场景容易让人们忘却历史,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所

6、以作者有种神圣的使命感,提醒人们要永远铭记历史。正如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尽管忘却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决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幻灯片显示施罗德话语) 四.自主探究 1.要铭记历史,在奥斯维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游客依次参观了哪些地方? 提示:游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到绞刑室。(出示幻灯片) 2.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这些段落,然后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你们的感受与思考。 毒气室:“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纳粹用

7、毒气的方式,成批地、高效率地杀人,毒气室的存在既是对纳粹残忍罪行的控诉,也是纳粹人性堕落的见证。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废墟与雏菊花,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并置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却是最恶劣的行径;另一方面,任凭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雏菊花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顽强抗争。 焚尸炉:“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成堆”表明遇难者数量众多,遇难者中竟然还有婴儿。婴儿多么弱小,多么可怜,纳粹连婴儿

8、都不放过,其毫无人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本段还描写了参观者的动作、神态,这正好印证了第五段的一句话“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无法想象的”,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可怕、恐怖。同时,记者把自己隐藏在参观者身后,在看似冷静的记录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的思考。 女牢房:“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的一个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塞”字写出了牢房的拥挤不堪,也表明纳粹完全没有把囚犯当人看,视人命如草芥。“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里运用了反语,不是不值得看,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 试验室:这一段

9、很短,只是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孕试验的地方”。试想这些妇女被摆在手术台上任凭那些“医生”在身上做各种实验的情景,她们遭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煎熬,此刻人的尊严已被无情地践踏。 照片墙: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木然”说明人们已被酷刑折磨到极致。“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一个如此美丽、鲜活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中被残忍地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另一方面,这位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恐惧的神色,这是生命的坚韧、顽强、乐观,是对生死的超脱,她在绝境之中仍不泯灭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彰

10、显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绞刑架:“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祷告的地方。”奥斯维辛是一座人间地狱,这里没有上帝,即使有上帝,他也会无立锥之地,他也会对奥斯维辛的悲剧无能为力。这些都表明在这人间地狱,不仅生命被灭绝,连信仰也被灭绝,惨无人道的纳粹哪有信仰可言! 3.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写道“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为什么? 提示:奥斯维辛沉痛的历史让人不堪回首,“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是希望不要再有新闻,不要再有悲剧在奥斯维辛上演,愿奥斯维辛永远阳光明媚,愿和平之光永照人间! 五.拓展延伸 集中营的可怕、恐怖唤起了我们对于灾难的沉痛记忆,苦难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与纳粹人性的堕落则促使我们对人性进

11、行深刻地反思。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条新闻。 2004年9月1日,一伙恐怖分子闯入俄罗斯别斯兰市某中学劫持了正在参加开学典礼的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在内的1500多名人质。52小时后,人质谈判失败,俄罗斯特种部队采取强攻方式实施营救,经过激烈的枪战,危机终于解除。此次危机共造成322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孩子。解救人质事件第二天,俄罗斯消息报刊登了解救人质全过程和部分死伤儿童照片。(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就这一事件,以记者的视野,带着对人性的反思写一段话。 提示:反思人性,真正去尊重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带着人性的善去面对一切,就可以超越国籍、种族、宗教的界限,就有可能从根源上去消除悲剧。 六.课后习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平日在报纸上看到的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略) 孙华,江洪,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荆州。本文编校:艾永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