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366981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知识社会中职业教育与主要相关要素的关系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劳动分工信息技术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本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开展与应用导致了经济产业构造和社会职业构造的变化,新的劳动方式和职业的不断产生,推动了职业教育根本理念、培养目的、办学层次、专业构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与技术、经济和人的职业开展相辅相成,并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按照经济学的经济构造理论,知识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人类以知识为主要资本推动国民经济开展的一种崭新的社会类型。在知识社会中,传统农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建筑业和以汽车、钢铁为支柱的现

2、代工业体系在经济构造中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工程为支柱的知识性产业及现代效劳业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开展,使各类企业和劳动者自身都对人的素质与才能构造及程度产生了新的需求。于是,与经济开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与劳动、技术、其他教育、人的职业开展等相关要素的关系也必然呈现新的动向和趋势。一、信息技术催生了新兴产业、新型劳动组织方式和劳动者的新职业,促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办学层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方式等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根底上发生重要转变1培养目的由单一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复合才能型人才。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企业原来的劳动组织发生明显变化

3、,这些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才能要求产生了直接影响,从而导致了职业教育培养目的的调整。198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改变世界的机器?的科学报告,在总结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功的消费方式根底上,提出了以改革企业消费组织方式为特点的所谓“精益消费形式,也称为“扁平化管理形式。精益消费的核心是采用适度自动化技术和团队作业方式,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智慧和积极性,排除企业内部等级化、反映迟钝的部门问的隔膜。在精益消费中,程度岗位分工被灵敏的、整体性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职业工作所代替,因此对员工的才能要求有了明显的拓宽,如要求具有安排方案、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的才能以及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互相合作的品质等

4、。有些单位虽然目前尚未出现混合技术和复合才能要求的岗位或工种,但是各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动向说明,持有较高等级的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证明其已具备一定复合才能的劳动者,被企业录用的概率显然要比只有一种低等级证书的劳动者大得多。2办学层次上移。知识产业的开展要求一线劳动者不仅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根底知识,而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技能。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消费率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就业岗位的减少,需要以适宜的方法减缓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为此,各个兴旺国家在根本普及中等教育(1987年ped成员国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4)和稳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根底上,普遍加大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短期高等教育的规模

5、。例如,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数量从1920年的52所,开展到1980年的1231所,1988年那么到达1338所,占全美高等学校总数的392;原联邦德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场开展高等专科学校,到1986年开展到122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50,全国工业界70的工程师毕业于这种学校。我国1980年开场试办职业性短期高等学校,到2022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已达908所,另有612所本科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共计479万人,约占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3。可见,在兴旺的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将成为一种各界期望和欢送的群众化教育类型。3教学手段趋于现代化。由于微波和卫星

6、传送等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创造出了知识来源和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使得继函授、播送电视之后以宽带网为载体的第三代远程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迅速兴起。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引进和运用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师生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教学环境,由于界面新颖、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阅读方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和促使学生积极地进展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二、劳动分工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引发了社会职业构造的不断变化,从而加快了职业教育专业构造和教学内容的调整频率,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人的职业开展与社会技术进步1

7、新的劳动分工所孕育的适应知识性产业开展的新职业和新职位及其变化,决定了相关的职业教育专业构造,并依赖其存在和开展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产生和运用,使劳动分工不断分化和整合,新的职业和职位的出现到达了经常化的程度,职业劳动的场所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企业或地点,在“标准的企业职工即企业聘用或雇佣的正式职工之外,“非标准的企业职工如远间隔 工作、独立工作、钟点工作等非正式职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与此直接联络的是,不同类别职位数量比例的变化也越来越频繁,一些职业的职位在经常性地增多,另一些职业的职位在迅速减少。将来的职业形态还将打破原来的专业界限,使职业的名称更加模糊化,而且“每个人一生

8、中或许将涉足三个迥异的专业领域。由于职位将成为最紧缺的社会资源,一个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才能才能占据或者创造某一个职位,而且必须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和才能才能维持继续占据这个职位的优势和竞争力。人们能否适应这种趋势,从事新职业和新职位212作的劳动者能否不断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和竞争性,决定着并取决于相应的职业教育构造和质量,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构造和质量标准及时做出反映并进展调整。2劳动者预期知识与才能构造的不断变化,促使职业教育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改革进程。由于工业化时期劳动垂直分工的弱化和模糊,“蓝领和“白领的阶层界限在减弱,同时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者的体力消耗在降低,相应地其脑力劳动的消耗

9、在增加,因此出现了体力劳动脑力化的趋势,劳动者在劳动中主要依赖专业智能而非体力完成工作任务。为了增强这类劳动者的专业智能和职业迁移才能,使他们的就业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空间,职业教育就必须在以职业群或职位群设置专业的根底上不断进展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综合化的课程构造,实现由原来的单一岗位技能训练向综合职业才能培养的转变。同时,要积极实行产教结合或产学研结合,通过深化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内容与消费效劳的理论过程亲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意义。3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开展促进了现代技术的传播,同时国际产业转移和劳动者的全球化流动就业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协调和优化20世纪9

10、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技术加快了开展和传播速度,伴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国际产业转移明显加剧并出现一些新特点,如第三产业投资成为新热点、消费外包成为主流方式,跳跃性、产业链整体搬迁和由产业构造的梯度转移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等,使劳动者全球化的流动就业量急剧增多。例如20世纪末,德国的全部劳动岗位中至少有13以上与世界经济亲密相关,瑞士的外籍劳工已超过总人口的16,澳大利亚的外来劳工已高于全部劳动力的25,法国企业雇佣国外人员占外乡32业就业人员的13,而外乡工作人员又有14在外国的企业中工作。根据结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最近的数据,全世界约有13亿人在国外工作,还不包括没有记录

11、的约10001500万流动人口。这些劳动力来自55个国家,在67个国家工作,比1970年翻了一番。有专家认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国际产业转移,都需要在硬件设施之外有一个包括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在内的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充裕劳动力数量庞大,加快利用职业教育的途径和力量对其进展整合、进步,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人力资本,既有利于外国财团在国内投资兴业,又有利于劳动者走出国门获取劳动回报。三、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将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开展,推动知识社会职业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全面发挥1职业教育是终身教

12、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不可缺少和无以替代的重要组成局部。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总量非常庞大,而且更新速度令人触目惊心,人们要想在开放的和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实现真正的自我,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社会就是学习型社会。由于职业生涯占据了每一个人的大局部生命,因此职业教育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局部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学习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的,并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综观世界,各主要兴旺国家都是在经历了工业化之后才进入知识社会的,我国那么是在工业化尚处于中期甚至一些地方还具有农业社会色

13、彩的时候就“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很不丰富,特别是与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还是最薄弱的环节。随着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进展,国家出台了各种新举措,有关财政性和非财政性投资也正在迅速增加。各地职业教育学校为了保持自身的内部活力和顺利融入学习型社会的创立潮流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对策。人们有理由相信,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开展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将发挥宏大的推动作用。2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职业教育的理念、目的、内容、形式和途径等不断更新、拓展和完善。有研究说明,在学习型社会里,人们的学习性质是内在的和内隐的。学习目的由单纯获得某种资格变成了更多的自我体验,学习观念由文凭

14、主义变成了自我提升需求,学习过程也不再是执行性和目的他定的,功利性、谋生性的学习目的已经退居次位,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转移到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此相比照,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传统组织学习特点还比拟强,有关指导和办学机构的理念还比拟僵化,职业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也不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尽管我国各地开展不平衡,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不能“一刀切,但都应当树立效劳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新观念,把职业教育由一次性教育逐步改造为贯穿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始终的终身教育,既在其不同阶段按照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实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又在其各个阶段努力增加各种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开展和终身学习才能的学习

15、内容,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意愿,创造条件满足其在学校班级课堂、企业消费现场和计算机互联网上的多种学校方式的选择与实现,做到“因材施教。3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尚由几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同时进展管理,由于管理规那么和方法不尽一样,而且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因此常常出现政策不一的矛盾,导致了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加重了职业教育权益的缺失和价值的扭曲,降低了本已缺乏的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矛盾不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亟须痛下决心尽快解决。1995年英国将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为长期别离的学术和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给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等值的教育提供了可能,被认为“至今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就业目的都有了新的进展和进步。澳大利亚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由国家培训局统筹管理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使劳动者的就业前职业教育与就业后继续教育多年来保持了有机结合和协调开展态势。随着社会的开展和进步,我国完全应该而且可以在借鉴外国经历的根底上,通过对穿插、重叠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展改革,创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职业教育管理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