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35925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当前,我国中小学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频频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有1、44万名中小学生死亡,平均每天约40人。其中发生在校园里的伤害案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类事件大体可分为类:一是学校管理不当引起的,比如放学时因拥挤而发生的踩踏事件, 已多次出现过的学生大面积中毒事件等;二是同学间因为小矛盾导致冲突而酿成的刑事案 件;如学生因口角发生矛盾用匕首将同学伤害致死这样的例子是举不盛举;三是上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造成的意外伤害,这类事件在各种意外伤害事件中是发生频率最高的,让人防不胜防。譬如说一小学生在课间和同学嬉戏,因互相胳肢对方,这名学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突然一头栽倒

2、在地,经抢救无效死亡。责任在谁?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赔偿标的不断攀升,加之新闻媒体的介入, 使得学生伤害事故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促使教育界、法学界研究者思考和研究。 如何在事故发生后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消除已经造成的 损害和影响;如何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寻求多渠道损害赔偿的救济途径,既依法保护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 又维护学校及教师的利益, 就成为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 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教育法学理论工作者亟待攻克的难题。基于这样一个背景, 教育部在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的情况下,于 2002年8月21日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个办法已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教

3、育部出台这样一个办法,动机是好的、善意的,是为了使目前解决起来较为棘手的学生伤害事故有解决的依据和办法。这个办法规定了各种情况下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学校不承担责任,这对学校今后处理这类事故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依据。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监护关系论。监护人应履行的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 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保管被监护人的财产;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等。这种观点认为, 一般而言,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学生与其父母之间存在着监护关系,但未成年子女在校读书期间,他们是实际上处于学校的管理控制之下,父母对其子女的监护

4、权已转移给学校,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事实上的监护关系。一旦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了意外的伤亡,学校应该为未尽监护义务所造成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二)、为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论。学校是实施国家义务教育的机构,承担的只是”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这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监护当中的监督、保护”。学校若是监护人,将会导致一种自相矛盾的结局。在教育教 学活动期间,学校对学生负有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约束指导进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长的职责,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育、管理和保护的关系。”这种观点认为学生与学校之间 不是一种民事关系。由于对此问题争论如此激烈,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与咨询中心专家为此作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实际调

5、查4 2 9人),调查显示,有113人认为学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占2 1%; 有4 5人认为学校是委托代理人,占8%;有14 2人认为是临时 监护人,占2 6% ;有2 4 5人认为是教育管理者,占45%。2000年9月7日,北京一中一初三学生因患有脑膜炎,上完厕所后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猝死校园。家长认为孩子在校读书,学校理应对他的安全负责,因而提出索赔。而学校认为这是一起意外事故,学校没有责任,后经有关部门协商,学校付给家长3万元作为道义上的帮助。再如: 2000年1月10日,郑州市南阳路二小例行升旗,2名学生在楼梯拐弯处失足摔倒,后面的 10名学生压在摔倒的这2名学生身上,造成 1

6、2名小学生受伤。家长认为孩子在校出了事,学校应该 负责。12名小学生的医疗费高达 10万元,而学校拿出了账上所有的钱和教师们的医疗费才 勉强凑足5万元。家长和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应该是截然相反的,因为不同 观点对学生的伤害后果的赔偿是不一样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未成年学生的法定监护人仍然是学生家长而非学校,学校只是代为履行因学生在校期间其法定代理人不便于行使的部分监护职责,而且该职责应限制在未成年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和控制之下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以,并非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所有伤害事故均由学校承担责任。确定校方是否尽到其责任的标准应与

7、未成年学生的年龄、认识能力、防范风险的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学校的责任还应与学生活动的性质、时间、地点相适应,因此,确定校方责任还应区分伤害事故的时间、课间 休息和上课时间,伤害事故发生的地点、校内、学生上学和放学途中和学校组织活动期间。因而在法庭上双方争议的焦点不再是学校有没有尽到“监护”责任,而是有没有尽到“管理”责任。对于私立学校而言,学校和未成年学生监护人之间可以形成委托监护关系。由于私立学校具有营利性,要求家长交纳高额的费用后才能将其子女招收入校,因此,二者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有偿的委托合同关系。一旦家长缴纳学费后合同即进入履行阶段,学校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基于委托合同的委托

8、监护关系,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校园及学校组织正常活动的场所内负有监护职责。这一点在可以看出私立学校的责任要大于公立学校的责任,他们之间的责任是不一样的 ,应区别对待,虽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对这个问题没有 区分,但我想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是可以得出上述结论的。二、关于学校责任认定的归责原则这一问题关系到学校是否承担责任以及责任承担的大小,是认定赔偿责任的前提。而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侵权责任的根据和标准。民法中对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过错责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公平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学校适用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两个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公平

9、责任原则为辅。在通常情况下,根据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判断学校及教师对事故的发生及其 后果有无过错,过错大小,来确定责任主体,依此进行损害赔偿, 是解决此类纠纷遵循的一般原则。在特殊情况下,应考虑公平原则予以补充,但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必须有严格的条 件限制。(1)学校既然不是在校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那么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学校受到侵犯时,就不能依据监护人关系要求学校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只有当学校有过错时, 学校才承担相应责任。其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 题的意见(试行)第16 0条之规定,“在幼儿园、学校学习、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

10、位适当给予赔偿。”认定要件至少有四个: 一是有损害事实,即受害方受到了损害;二是学校方存在违法行为(可能包括作为??如管理不当,和不作为?? 如疏于管理);三是损害后果与学校的过错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四是作为侵权者的学校方 存在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按侵权行为来说,举证责任在于原告方。若按合同违约的话,它实行的主要是严格责任原则,强调的不是行为的过错, 而是损害的结果,只要事故发生了,就可以推定学校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存在违约责任,这种情况的举证责任在于学校,一般来说对受害方比较有利。海淀法院审结了一起伤害事故案件。14岁的小园在学校上晚自习,窗外一同学大声说话影响其学习。小园起身关窗户

11、,这名同学进行阻止,结果玻璃破碎,划破了小园的左手。于是,小园就将所在的中学和这个同学告上法庭。在诉讼中, 双方主要就学校在小园受伤这件事中是否尽到了教育和管理的职责进行了争论。法院最后判决学校存在教育管理不力的责任,对小园受伤带来的损失承担次要责任。(2)、由于许多校园伤害事件本身责任难以认定,或者属于意外,即双方对造成的损害事实均无过错,因此,法院往往运用公平原则来处理。范愉认为,公平原则绝不意味着法官在“和稀泥”,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而是首先承认学校(和受害人本身)并没有过错,但由于相对于学校一方,学生和家长处于弱势地位,在考虑到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要求校方

12、对受害方所受损失给予补偿。公平责任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处理校园意外伤害事件中适用这一原则,就是在承认学校方并无过错的前提下,对受害人给予适当的补偿。民法通则第13 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根据实际情 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例如,学校在依法组织的勤工俭学中,学生受到损害,学校 和学生均无过错,损害也不是第三者过错造成的,在此情况下,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学校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担责任。例如:?张某系某公立小学六年级学生,并且是该校足球队运动员。2 0 0 0年11月某日, 课间休息时,张某看到学校教师在操场上踢足球,也参加到双方的比赛中。 在踢球过程中,体育

13、老师潘某将张某小腿踢伤。学校老师将张某送往医院,张某被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张某父母称学校管理上存在问题,要求学校和潘某赔偿医疗费等损失。法院认为,张某在课间休息时间在学校操场与学校教师踢足球,其行为属于自由活动,学校在管理上并无不当之处,而且在张某受伤害的事故发生 后,学校教师及时将其送到医院积极治疗,学校已经尽到了照顾和保护的职责。在此次踢足球的活动中,潘某只是作为一方球员与张某踢球,属于课间自由活动,并非履行职务行为, 学校在管理上也没有不当之处。张某在参与踢球当中身体受到损伤,并非潘某过错所致,不能认定潘某构成侵权。鉴于双方对于事故的发生均无过错,损害结果造成的经济损失

14、可由双方依据公平原则予以分担。三、赔偿原则和范围 1、 学生损失多少,学校就赔偿多少?还是依过错进行适当赔偿?这是许多学者一直以来在不断探寻的问题。这一问题,可归纳为二种观点:(1)部分赔偿原则说,也称适当赔偿原则。此观点持有者认为,学校应对负有 责任(即学校有过错)的学生伤害的损害,根据过错程度大小给予相应的赔偿。(学校(这里指公立学校,社会力量或私人举办的学校与此有所区别)作为非营利性机构,主要靠国家拨付教育经费。而且,经费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克扣。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 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 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学习、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5、,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 赔偿”。这一司法解释确定了学校适合适当赔偿原则。因此,有学者指出,学校在有过错的前提下,所承担的赔偿是有限度的。目前对国家开办的义务教育学校主要使用的是部分赔偿原则。(2)全部赔偿原则说。即学生损失多少,学校赔偿多少。这种观点主要来自于部分 家长的看法,认为孩子在花季受伤致残,甚至死亡,生命和健康的代价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赔偿主要适用适当赔偿原则。但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学校原则上还应适用全部赔偿原则。赔偿额度及范围成为损害赔偿纠纷的焦点问题。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实际损失和预期利益的损失。在校园伤害案件中,实际损失包括因伤害而发生的医疗费、交通费、护理费等因伤害而实际花费的费用。如果造成伤残的,应当支付的残疾者 生活补助费以及因停课而请家教补课的损失应当属于预期利益的损失。在司法实际中先由法院实事求是地对整个赔偿费用作出估算,然后按照责任大小,确定各方的支付比例,其中学校可考虑支付全部费用的3 0%-60%为宜。但在赔偿范围上,目前最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是精神赔偿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相互体谅,更有待于法学理论的发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