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355287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道之行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道之行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道之行也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

2、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

3、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二、朗读课文,粗知

4、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 男有分(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

5、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

6、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

7、,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

8、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

9、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

10、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