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2337358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试题、附加题及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 (3分) A简练 紧箍咒 波光粼粼 温良恭俭让 B朝廷 恶作剧 浆声灯影 冰炭不同炉C彗星 姣姣者 催人泪下 兄弟阋于墙 D悔约 闭门羹 变幻莫测 疾风知劲草 2.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 !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

2、为 ,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 ,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A出人意料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B咄咄怪事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C咄咄怪事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D出人意料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3. 下面是描写春天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话,形象地表现“人”的神态和感受。 要求运用一种不超过40个字。(4分)春天,大地从冬寒里苏醒复活过来,被人们砍割过陈旧了的草木茬上,又野性茁壮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培,它们就在风吹雨浇和阳光的抚照下,生长起来。这时,遍野是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

3、野花卉,一阵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粉青草气息,直向人心里钻。无论谁, 。(选自冯德英苦菜花)404顾炎武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爱国学者。他在著作日知录中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写照。2013年7月15日是顾炎武诞辰400周年纪念日,其家乡昆山将发起网上纪念活动。请你在网上留言,表达颂扬和纪念之意。要求:仿照对联,写成两句,上下句字数相同,不要求严格对仗。不超过40个字。(5分)40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陈 性 之 陈亮往尝论乡之富人,以陈性之为第一。吾友徐居厚亦知此翁可人意,而乐妻其少女焉。居厚以对策切直,得从事浙东观察府,竟以不

4、能曲折上官罢去,独敬惮性之,盖相处数年如一日。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顷之,一僮出,问客姓氏,已而肃客入,主人相与为礼,已而杯盘罗至,终不见喧嘈之声。性之面目严冷,与人寡合,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一日,与乡士大夫过予,自命行庖具饭。食毕,从容言曰:“某素不解饮,一饱之外,虽留何用?”予亦不强也。衣食取足,不为分外经营。不交涉邑官吏,谒入县庭,则不问可以知其令之贤矣。盖其自为过多,为人过少,若有取于杨朱之道者。然予闻性之官剑浦,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居亡何,公质死。性之还自旁郡,道逢兵马都监者往验其死,性之嘱以徐行

5、:“有檄止君矣。”性之亟趋郡白事,得追还其都监者,又为治其后事颇悉。盖古之义侠所谓不以存亡为解者,大率亦此类。繇此言之,士之素守里闾,曾不得少自概见于世者,岂必曰乡称善人而已乎!性之以赀补迪功郎,尝主南剑之剑浦簿,以忧去官,而不复调矣。 性之家故多竹,不以与人;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居厚每笑于余无所不可。墓上之铭,宜颐之有请也。颐尝从予游,郡以其名上礼部,而性之死矣,盖癸卯十有二月七日也。得年凡七十岁。【注】颐:陈性之的儿子。 (选自陈亮集卷二十七,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竟以不能曲折上官罢去 曲折:奉承讨好B.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 羁置:滞留他乡C

6、.有檄止君矣 檄:官府文书D.颐尝从予游 游:外出求学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陈性之“清高”“与人寡合”的一项是(3分)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 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一饱之外,虽留何用 不交涉邑官吏以忧去官 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陈性之富甲乡闾,外表严肃冷峻,家风严谨,仆人对待来客恭敬而有礼貌,做事时小心谨慎,不发出响声。B. 陈性之作客之时,自命厨师准备饭食,可见其率直耿介;不需打探就能看出县令是否贤能,可见其善于辨别官吏。C. 乡人陈公质死于他乡,性之把他的后事料理得很周到;作者认为性之是社会上没名望,不为人所

7、察知的义士。D. 郡里把陈性之的名字上报到礼部,但就在这时他却死了;性之的儿子与作者熟识,托作者为性之写墓志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友徐居厚亦知此翁可人意,而乐妻其少女焉。(3分) (2)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4分) (3)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落日怅望 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 (2)第五

8、、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2)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3)其间旦暮闻何物, 。(白居易琵琶行) (4) ,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5)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欧阳修醉翁亭记)(7)民惟邦本, 。(尚书五子之歌)(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述而)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铁 匠 铺 李登建一如上回,铁匠炉仍支在于家东山墙下。还是那三个人,六十来岁的老头,是掌钳的师傅,上锅腰,脸、额头上一层黑麻点儿长年累月火星儿往上迸所致;儿子,一个少言寡语,只会哼哧哼哧抡大锤的铁塔汉子,人们都叫他大憨;女儿枣花,她管拉风箱。这是个铁匠世家,祖祖辈辈打铁为生。在“割尾巴”的年代,因穷得发红发紫,被准许串乡“为人民服务”。成熟庄稼的香味在田野里弥漫,大团大团地涌向村庄,村子里骚动起来,不要说壮劳力们脉管鼓胀,渴望拼杀一场,就连那些平常不下地的老人也坐不住,开始做着收割的准备。这翻滚、飘散的香味同样撩拨着铁匠炉的火苗儿,它一蹿一蹿,一蹿多高。很快,

10、埋在炭火里的铁烧得通红,老铁匠持一把长钳夹到铁砧上,小锤刚发出“当”的一声,大憨的大锤就应声砸下来,四溅的火花迸出老远,吓得周围的人慌忙跳开。老铁匠的小锤叫响锤,他敲哪里大锤砸哪里。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一阵天衣无缝的合奏,一件器具打成了。然后浸入水中淬火,“咝”的一声,算是画上句号。老铁匠的嘴角出现了一丝笑纹。完成一件作品时,他脸上的表情就是这样。 炉火不息,铁锤就不停地敲,这是他的命。老铁匠除了到风口擦擦烂红的眼,弓着腰使劲咳嗽,一上午不歇歇手。他干活时一句话不说,只任手里的响锤叮叮当当,全身心陶醉在这支锤乐中。有时候,一旁的人听着这支锤乐,看着那钢铁的舞蹈,出了神,两手发痒,也想过

11、来敲打敲打,那肯定没门,就是大憨这时也不能摸他的响锤。他对儿子说,你要当一个好铁匠,就得先老老实实地抡大锤,别看打铁是力气活,里面有学问哩。马虎不得,马虎不得,祖传的手艺不能断在你手里哩!饭后,炭火噼噼叭叭捅开,老铁匠、大憨往手心吐口唾沫,攥紧了锤把。村人出工前也都聚向这里来围观,有围观的打得才有劲。老铁匠稳稳地站在铁砧前,沉默不语,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根本没看见周围的人,眼里只有炉里的铁。少顷,烧得发了白的铁块被老铁匠迅疾敏捷而又从容不迫地夹上铁砧。几乎与他那“定音锤”响起的同时,飞来了大憨的大榔头。大憨耍的是那种“满月锤”,甩开膀子,“嗖嗖”生风地抡圆,抡出了花,却又砸得那么准。随着锻打,

12、老铁匠不断移动、翻转铁块,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紧揉慢揉,越揉越劲道。眼看揉成团了,却又拉成了条儿,或者把砸扁了的板儿,折叠为四四方方的“盒子”,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们手里竟是这般柔软。老铁匠的响锤往砧侧一敲,大憨改成弓步半锤,锤只举至肩头,但节奏加快了,锤点密实了。老铁匠的响锤又作出示意,大憨最后用上了点锤,锤距砧子顶多半尺,锤落如雨,这样砸出的铁器表面平整、光滑得像用手抚过。铁匠们尽情地展演着自己的绝技,所有环节都在众人眼皮底下完成,他们不怕别人偷了艺去。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大人们看一会儿,心满意足、啧啧赞叹着下地干活去了,小孩子们却还围着铁匠铺不散,铁匠来打铁这一天是他们的节日。(选自散文海外版双月刊,2012年第6期,有删节)11第自然段集中叙写了老铁匠这个人物形象。仔细阅读后,请作简要分析。(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