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分配37375.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3331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收入分配3737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个人收入分配3737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个人收入分配3737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个人收入分配3737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个人收入分配3737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人收入分配3737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收入分配37375.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摘要: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是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四是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五是劳动分配率呈下降趋势。形成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历史原因。二是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三是不恰当的强调效率优先,忽略社会公平。四是新旧两种体制并存以及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和法规的不健全。五是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以及分配体制改革的滞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对策:一是要把社会公平作为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基本原则,二是要把解决分配不公作为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突破口,三是要把社会政策作为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关键词:收

2、入差距、劳动分配率、分配不公、社会政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强调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现状怎样?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应采取哪些对策?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我国收入分配的结果同世界各国一样也存在着差距。但必须承认,伴随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1、城乡

3、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的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7年达到333:1。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分挤掉,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那么,城乡居民事实上的收入差距在6倍左右。经济发展水平同我国大体相当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是17倍。按照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1,中国是世界上这一比率超过2的三个国家之一。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象非洲”。城乡差距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贡献约占30%40%。2、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

4、年,人均收入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16倍和137倍;2005年,人均收入东部是中西部的155和155倍。1978年,人均财政收入东部分别是中西部的142和266倍;2003年为204和193倍。据有关专家估算,1988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约占全国收入差距的75%,而到了1995年已上升到93%。地区收入差距对我国收入差距的贡献为1815%。3、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在我国的城镇中,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29倍、1995年的38倍、2000年的502倍扩大到2005年的92倍。在我国的农村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19

5、98年的48倍、2000年的65倍扩大到2004年的688倍。4、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比由1978年的138倍、1990年的270倍、1995年的390倍扩大到2005年的488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神话不在,“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绝非子虚乌有。 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发展战略上长期实行重工抑农、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是日前城乡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建立工业化体系,在当时财力匮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

6、,我们只能采取剥夺农业的方式,长期运用工农产品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来积累资金,扶持工业的发展。同时还采取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迁入城市,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迅速拉开了城乡差距。 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还存在于:当我国工业化体系建立之后,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重工抑农、以农补工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对农村和农民的掠夺采取了新形式。如在城镇发展中,低价征用农村工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廉价占用上地资源途径,剥夺农民收入每年达几千亿元,2001年,各级城镇政府从上地一级市场获得收入1318亿元,企业从上地二级市场获得的收入高达7178亿元,从征

7、用上地剥夺农民的收入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剪刀差。直到200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后,加之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才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缩小的情况。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还是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首先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在生产领域,生产同种商品的众多生产经营者中,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其生产的商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发财致富;其生产的商品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得不到正常利润,甚至亏损和破产,沦为贫困者。在流通领域,生产者所生

8、产的商品供不应求,其产品价格就上涨,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供求平衡,则可获得正常利润;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供过于求,其产品价格就会下降,甚至卖不出去,生产者就得不到正常利润,甚至亏损或破产,沦为贫困者。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必然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起着分化的作用,从而导致两极分化。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按劳分配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按劳分配规律作用下也会产生两极分化问题。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资本积累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以无偿的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来更多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其结果是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相互交织,共同发生作用

9、,推动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3、不恰当的强调效率优先,忽略社会公平也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我们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连公平也没有兼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甚至变成了效率优先,不顾公平。 4、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并存以及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和法规的不健全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转轨时期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主要有:(1)强调效率优先,忽视社会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不同地区和领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由于政策差异导致的收入差距,如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使这此地区最早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偏好,率先富裕起

10、来了。(3)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部分在非公有制企业从事经营的私营企业主和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在外资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高管人员,他们的收入大大高于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私营企业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4)市场机制发生的作用尚未覆盖全社会,一些领域和行业还存在着垄断,尤其行政垄断行业,由于垄断而产生的垄断收入没有得到调节,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5)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在改革和转制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被改制、兼并,还有部分国有企业破产,造成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失业,沦为贫困者。与此同时,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有部分人借国有

11、企业改革化公为私而暴富。国有企业改革中一般职工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5、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以及分配体制改革的滞后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分配的角度来说,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在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讲求效率规律的作用下必然会扩大收入差距,促使两极分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利益关系的演变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结构调整中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中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长线和短线并存的局面。第二,结构调整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三、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主要对策收入

12、差距过大,已对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来所实施的各项改革的核心。政府要对收入差距作出正确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实施调节政策。概而言之,应鼓励的收入差异还需要有所鼓励;正当的收入差异应尽量容忍;不规范的收入差异要调控抑制;不正当的收入差异则应大力消除。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顺民意,做到效率与公平并重,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把社会公平作为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基本原则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

13、义,涉及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所谓社会公平是指用一种比较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在社会成员之间实施资源、产品和利益的分配。它既不等于平均主义,也不是讲收入差距过大,而是讲分配要公正合理,收入要相对公平。实现社会公平,一是初次分配就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与效率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必然是以效率为基础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是“共贫”。同时,公平必然促进效率,只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赋予他们同等的最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才能充分调动的劳动积极性和创

14、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因此,公平与效率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分割、相互矛盾的关系。我们既反对“初次分配只讲效率、再分配只讲公平”的观点,也反对以牺牲效率换来公平或放弃公平换取效率的做法。在初次分配中,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劳分配即“等量劳动交换”,就是指的初次分配,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造成过分悬殊、两极分化。“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即不是静态地按要素所有权分配,而是按它们各自的实际贡献率分配,其中劳动按其贡献分配就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是要体现“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不能多劳少得或者少劳多得。要保

15、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但要恰当地抑制非劳动收入的消级作用,防止两极分化。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二是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和共同富裕。政府在收再分配上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条途径来实现的。税收的主要对象是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群体。政府通过这两个手段进行的收入再分配,发挥的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通俗地说,起的是“抽肥补瘦”的作用。我们必须防止和纠正曾经出现过的“逆向再分配”(即“抽瘦补肥”)现象。比如,个人所得税制度本来是一种“抽

16、肥补瘦”的税制,但是多年来我国中低收入工薪阶层却成了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税法不严使一些富豪逃避交纳个税,个人所得税从“抽肥补瘦”变成了劫贫帮富的税制。再比如,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这么大虽然同二元经济结构有关,但也同长期以来的“逆向再分配”政策有关。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实行的是净税收的政策,而对城市实行的是净补贴的政策。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测算,19521992年40年间,广大农民为国家提供了10636亿税累资金。某些形式的转移支付明显向高收入者倾斜,如诸多福利基本上只是提供给城市居民,而收入总体低下的农村居民却无法享受。同时,要确立“适度再分配”的理念,防止再分配不足和再分配过度。因为,再分配不足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再分配过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