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32050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研究石漠化区特色扶贫开发模式探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摘要: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如何创新模式,完成新纲要提出的五大目标,实现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工作双嬴的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本文认为都安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县)在打造石漠化片区特色的扶贫开发新模式中“无土安置”、“大定模式”、“特色示范园区”“山上搬山下”等做法值得借鉴。关键词:石漠化 扶贫开发 模式 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国家把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作为国家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央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推进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

2、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滇黔桂石漠化区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这一有利的机遇,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促进片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是滇黔桂石漠化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从都安县扶贫开发模式中取得的成功案例入手,通过对都安县石漠化分布情况、治理取得的成效及几种创新的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探析,意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和石漠化治理中创新开发模式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都安县经济发展与石漠化分布情况 1、基本情况。都安瑶族自治位于河池市南部,距首府南宁120公里,辖2个镇17个乡248个行政村(社区)7201个村民小组,聚居壮、瑶、苗、仫佬、毛南等12个民族,总人口70.22

3、万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23%。全县面积409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积占89%,人均耕地不足0.7亩。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6亿元,同比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8亿元,同比增长24.64%: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82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8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4元,同比增长9.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21元,同比增长13.44%。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都安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2300元统计,全县贫困人口达32.27万人,有180个村列入自治区2011年2020年扶贫规

4、划贫困村,有65个村列为“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是广西29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最多、扶贫工作任务最艰巨的县。2、石漠成因及分布情况。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石质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都安县属于典型喀斯特的地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毁林开荒、大肆养殖山羊、掠取自然植被的藤茎草芒等进行编织、伐薪作为能源等人为的因素,直接、间接地对土地形成过度利用,诱发农地石漠化。目前,都安县石山面积548.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9%,其中石漠化265万亩占全县

5、土地面积的43% ,遍布全县各乡镇。其中三弄、东庙、大兴、隆福、保安、三只羊、菁盛等乡的石漠化较为严重,所占面积均大于各乡总面积的95 %。由此可见都安县的石漠化分布相当严重,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很大。二、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1、石漠化治理效果显著。都安县是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广西有都安、马山、忻城三县列为试点县),是广西3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多年来,都安县依托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通过“造、封、管、沼、迁、圈、泄”七字治理措施,多措并举,有效地遏制了大石山区的石漠化。目前,全县在石山区种植任豆树10多万亩、竹子1.5万亩,封山育林84万亩,新建沼气池4万多座,全

6、县大部分裸露岩石基本得到了绿化,植被覆盖率比治理前增加20%以上。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8万亩,全县封山育林达270万亩,石漠化治理57万亩,退耕还林及生态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增收。林地总面积从1999年的216.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46.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35.2%增加到现在的59.6%,林业总产值也从500多万元增加到3.6亿元。 2、扶贫开发稳步推进。在扶贫开发中,都安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的大扶贫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一体(扶贫重点村建设)两翼(科技培训和产业开发)”扶贫战略,以整村推进为主体的扶贫工作

7、取得了显著成效。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11.14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6.65万人;低收入人口由5.82万人减少到4.36万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89元增加到2986元;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了19个乡镇全部通油(水泥)路,99%的行政村(社区)通四级路。新建成通村四级砂112条601公里,新修屯级道路485条846公里,群众行路难问题得到较大解决。建成农村集中供水181处,家庭水柜2330,解决18.7万人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1.05万亩,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县贫困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三、都安县自主创新的几种扶贫开发模式

8、 都安县素有“石山王国”之称,曾被国外专家鉴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可见石漠化对都安县的危害程度,但是都安人民在如此复杂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中,充分发扬“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众山”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大胆实践,开创了“无土安置”、“特色示范园区”、“山上搬山下”等扶贫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人下山、树上山、草绿地、羊入圈、药盖石、水蓄柜、土保住、民致富”具有都安特色的生态与扶贫协调发展的综合治理路子。 模式一:“无土安置”“无土安置”模式采取依托城镇,二、三产业为主,种养业为辅的易地扶贫安置模式。即由政府无偿提供住房用地和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将山上生存条件恶劣、自愿下山、具备一定

9、劳动能力和外出务工回来的农户,搬迁下来自主建房安置后,依托于城镇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进行发展的一种安置模式。这种模式不需要政府另外安置土地,有效解决了搬迁过程中的土地安置问题。都安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人多地少是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都安县经过多年的摸索,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大胆创新,开创了以“无土安置”为主的易地扶贫安置模式,打造了“八仙工业园区”和“返乡农民工进城创业园”,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了平台,通过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招商引资就地就业、培训劳务输出等途径解决搬迁农民的经济来源,帮助群众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找到发展的空间,实现了农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

10、标。目前都安县农民进城创业园已调整土地3100亩,完成三期搬迁安置工程,有1563户7815人入园生活、创业。先后引进了广西都安羽华编织工艺品有限公司、广西都安密洛陀野生葡萄酒有限公司、昌辉纸制品有限公司和投资、强利电子厂等项目落户八仙工业园区并建成投产,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据调查统计,八仙工业园搬迁户2011年人均纯收入3126元,比搬迁前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提高了将近2000多元。无土安置模式既能解决扶贫开发中人地之间的矛盾,又能节约安置资金的投入;既能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又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从这一点上看,它是适合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石漠化区,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径选择之一。模式二、“大定

11、模式” 所谓“大定模式”,是指广西都安县地苏乡大定村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积极培植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编织工艺品生产出口创汇,走出了一条“产业支撑、基础突破、能人带动、党建引领”的富民强村之路。 在扶贫开发中,大定村充分利用竹藤草芒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确定了“做强做大竹藤草芒编织业,打造全区特色工贸型名村”的发展思路。通过科学谋划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大力扶持竹藤草芒编织业进行产业化升级,使之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生产基地。通过党建带多建,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展 “公司+

12、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使民营企业与农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构筑了一个共同致富的平台。目前,全村规模以上编织公司(厂)发展到9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3家,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品出口交易额达1.7亿元,创税近1千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编织产业渐成规模,带动全县近13万人(其中贫困户6085户2.4万人)参与竹藤草芒编织生产。 在扶贫开发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产业支撑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农村的产业形成规模,就能带动农村群众的生产发展,只有农村群众的生产发展,才

13、能从面上解决贫困问题,为贫困农户稳定解决温饱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模式三、“山上搬山下”该模式主要针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3亩,扶贫工作与石漠化综合治理难度较大的石山地区实施整村推进的易地安置扶贫模式。即利政府抓住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有利机遇,依托城镇和主要交通干道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建设模式。都安县通过实施“山上搬山下”工程,打造九香瑶族新村,并将此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共安置瑶族同胞60户305人。目前,都安县已成功建成安置点3个,安置大石山区群众1673户8370人。为使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

14、住、能发展、可致富”,都安县还整合发改、交通、建设、畜牧、农业、扶贫等部门各类资金实施安置点道路、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配套发展产业项目。在县城安置点,积极引进竹藤编织、制衣、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引导农民外出劳务或就近务工、经商、创业。在乡镇安置点,结合当地条件,大力扶持瑶药、甘蔗、山葡萄、核桃、山羊等特色种养业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山上搬山下”主要是走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它能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在扶贫安置中资金不足,与搬迁后容易返贫的问题。 模式四、“特色示范园区” 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在扶贫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建

15、立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可以促使政策、土地、资金、人才向园区聚合,形成开发合力,产生辐射作用,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脱贫。都安县扶贫开发过程中,注重创建新模式,将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园,有效促进了退耕农户粮食增产,解决退耕农户生活用能问题,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目前,都安县已建立了造巴潭工业园、八仙工业园、农民进城创业园、临港工业区、花康瑶药示范园和山葡萄种植基地、中国都安山羊养殖基地、竹藤草芒编织基地、桑蚕种养基地等五大园区和五大示范基地。通过园区的建设促进了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周

16、边区域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乡一品或几品,集中连片开发”大扶贫格局。通过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使全县3.5万人脱贫致富,3426户1.6275万人移民有了稳定的种养项目,收入逐步提高,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其实就是石漠化区综合治理的扶贫开发模式,它可以通过资金的集中投入,形成发展的合力;同时能调动群众和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大扶贫格局。 四、经验启示: 都安县在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过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地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笔者认为其经验值得借鉴。都安县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给滇黔桂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工作五点新的启示: 1、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