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元气品析安塞腰鼓的豪情.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2319284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元气品析安塞腰鼓的豪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借元气品析安塞腰鼓的豪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借元气品析安塞腰鼓的豪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借元气品析安塞腰鼓的豪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借元气品析安塞腰鼓的豪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元气品析安塞腰鼓的豪情.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借“元气”品析安塞腰鼓的豪情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它的魅力在于作者用如此奇崛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茂腾腾的后生,气壮山河的安塞腰鼓,生养了这些后生的黄土高原,以及作者对改革开放的向往与赞颂。即使作者说写这篇文章时没费力气,也是因为他的写作功底,才一气呵成,才抓住了自己艺术才能喷涌的瞬间,创造出安塞腰鼓这篇“简直就是一首意蕴优美的散文诗”(刘锡庆:我读刘成章,文艺报1999年10曰5日),“这篇散文的诗意美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意蕴美;

2、另一方面是词语、句式乃至整体节奏上,均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设计,使整个散文充满一种神奇的形式美。”至此,学生与安塞腰鼓的美之间存在着几重障碍。首当其冲,课文扑面而来的活力在震慑学生心灵的同时,给学生带来了疑问:为什么他们要那么疯狂的敲鼓;这是学生心灵的高原反应。其次,这样具有形式美的文章,学生读下来:累!只是一味高亢嘶喊,来不及体会内涵、情感。其三,学生知道这篇文章很美,仅仅知道这种空泛的美,落不到具体句子,勉强落到词句,往往留了惊心动魄的豪壮。归结起来,难点在于对安塞腰鼓精神理解找准载体,对课文的品词析句要以核心价值或是精神特征来统领。阅读课文时,我强烈感受到“元气”即生命力是贯穿全文的生命,

3、是学生可以理解的课文的“内在美”;同时,脑中出现了一幅幅画面,选出几幅,一方面激发学生想象,辅助他们了解安塞腰鼓的美,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后生、对黄土高原形成多层次、立体的了解。教学片段一:定基调师:通过上节课的朗读,用一个词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根据学生参与率情况,酌情放一段视频资料】有什么感觉?生:惊天动地。好像天都要震塌了。(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后生们想要表达的东西。)生:热情,打鼓好像使他们最喜爱的事情。生:气势雄伟,动作整齐。【开始,给课文定下一个基调,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蓬勃生命力。】教学片段二:点名元气师:那些句子让你特别强烈地感觉到这种这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气势雄伟?能不能

4、独立的圈一圈?学生交流句子。生:(读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山崖是石头,这时候就变成了牛皮鼓面,还会发出“隆隆”声,腰鼓的声音传得真远。后面,鼓声传到观众哪儿,人们的心也变成了牛皮鼓面,也会发出声音。鼓打得很有魅力。师:石头、人心都真的成了牛皮鼓面吗?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这儿用的是比喻,说明安塞腰鼓惊心动魄,能传染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生:这样说,有些夸张。为了强调鼓声的效果好。师:假如我们的心成了鼓面,那么用什么当鼓槌呢?生:鼓声吧。(鼓声中携带的什么好像鼓槌直撞人心?)生:是黄土高原后生的热情。生:是他

5、们生命的激情。师:无论是激情还是热情都来自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那时他们酣畅淋漓的(生齐答:元气!)师:给这幅画面取个名字,写在旁边。教学片段三:元气、修辞融于画面 【赏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学生读出自己圈画的这段)师:读得很有激情,你还可以读出句子间的不同。(学生练习,朗读展示,教师让其他同学评价朗读,围绕着听读感受。)师:你觉得这句话里那个地方给你这种感觉最强烈,作者怎么写出这么强烈的感觉的?生:觉得后生们很痴迷,成千上百的青蛙在疯狂的蹦跳。我觉得,作者比喻和巧妙。师:跳跃是青蛙的长项,眼前后生们跳得又高又远,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生:争斗中的老虎非常凶猛,这个比喻写出了打鼓时非常用力。师:在读读这整个句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整个句子读起来气势越来越雄伟,是用了排比,作者的感情全表达出来了。师:我们给这打鼓的场面取个名字,写在旁边。 这样尝试着给学生的感受一个显性的支撑,学生朗读是难以言说、虚无缥缈的感觉也能在文中找到修辞效果作为落点,而内在意蕴和外在形式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