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230781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本单元知识盘点:1. “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2. 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3. 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4. 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5. 圆锥的特征。(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圆锥只有一条高。6.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的图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或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或边长)等于

2、圆柱的高。温馨提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7.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8. 圆柱侧面积公式的应用。(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式S侧=Ch计算。(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式S侧=dh计算。(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式S侧=2rh计算。9.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加上圆柱侧面的面积。10.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用字母表示为S表= S侧+2 S底或S表=2rh+2r2或S表=dh+12d2。11. 圆柱表面积公式应用的特例。(1)圆柱的表面积

3、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如排水管、油管等圆柱形物体。12. 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Sh。13.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1)已知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Sh计算。(2)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r2h计算。(3)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d2)2h计算。(4)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C2)2h计算。温馨提示: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Sh。14. 圆锥的体积。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

4、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圆锥=13Sh。15.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1)已知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13Sh计算。(2)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13r2h计算。(3)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圆锥=13(d2)2h计算。(4)书籍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圆锥=13(C2)2h计算。温馨提示: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 圆柱的底面是圆,不是椭圆。2. 圆锥的高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3.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

5、条高。4. 圆柱的侧面只有沿高剪开时,其展开图才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5.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如果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和底面周长相等。6. 半圆能围成圆锥,但整个圆不能围成圆锥。7. 将一个圆柱截成两个小圆柱后,表面积之和比原来的表面积增加了两个底面积。8. 求通风管、烟囱这类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侧面积。9. 计算圆柱的体积,一定要先算出底面积,再与高相乘。10. 圆柱的高不变,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扩大到原来的n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2倍;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缩小到原来的1n,则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n2。11. 瓶子倒置前后,瓶中水的体积不变,所以无水部分的体积也不变。1

6、2.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不要忘记乘13。13. 当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时,S柱S锥=13,当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分别相等时,h柱h锥=13。14. 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定存在3倍的关系。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 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重点)。2. 理解面和体之间的关系(难点)。3. 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4. 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之间的关系(难点)。5.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重点)。6.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7.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重点)。8. 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本

7、单元知识重要考点:1. 圆柱、圆锥的特征。2. 圆柱的表面积。3. 圆柱、圆锥的体积。第二单元。本单元知识盘点: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温馨提示: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是一个等式。2. 比例的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作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3.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4. 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它有两项,即前项、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

8、依据。5.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的过程,叫作解比例。解比例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依据比的意义。6. 解比例的方法。先把比例转化成外项的积与内项的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求出未知项的值。7. 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温馨提示: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两个同类量间的倍比关系,不能带单位。8. 比例尺的分类。分法一:按表现形式分,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分法二:按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分,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9.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10.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

9、图上距离的方法。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1. 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方法。(1)确定比例尺。(2)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3)画图并标出所画图的名称和比例尺。1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13. 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一看,看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按已知比计算出放大图或缩小图的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温馨提示:把图形每条边按相同倍数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相对应的角的度数也不变。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 比例中等号的两侧必须都是一个比。2. 把等式ax=by改写成比例时,相乘的2个字母必须同时作比例的外项或内项。3. 根据比例

10、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时,应该先把比例转化成“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的形式,再解方程。4. 如果ab=cd(b,d均不为0),那么ad=bc。5. 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做单位,实际距离一般用米或千米做单位,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6.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7. 通常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放大比例尺的后项为1。8. 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相对应的角的度数也不变。9. 求一个图形放大到原来的n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m(m,n均不为0)后的面积,是指把这个图形的各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n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m后求出的面积。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1、(重点)。2.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3. 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重点)。4. 掌握解比例时把比例改写成方程的方法(难点)。5.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重点)。6. 能根据比例尺画出平面图(难点)。7. 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基本方法(重点)。8. 按要求把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难点)。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解比例。3. 比例尺的应用。4.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第三单元。本单元知识盘点:1. 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叫旋转,这个点或轴叫旋转中心,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动。温馨提示: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相比,形

12、状、大小都不变。2. 图形的旋转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决定。3. 利用平移、旋转可以将运动后的图形还原到原来的位置。4. 在方格纸上画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时,旋转找准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平移应确定好方向及移动的格数。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 图形在旋转时,要先找出旋转中心,再考虑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2. 平移是物体沿直线运动,旋转是物体绕着固定的点或轴转动。3. 将图形旋转180。,并不是作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 认识图形的旋转(重点)。2.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绕线段的一个端点旋转90。后的线段(难点)。3.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

13、。后的图形(重点)。4. 能准确地确定图形旋转的关键线段(难点)。5. 描述图形运动的过程(重点)。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难点)。7.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进行图案设计(重点)。8. 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难点)。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1.图形的旋转。2.图形的运动。3.图案设计。第四单元。本单元知识盘点:1. 变化的量。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温馨提示:相关联的量必须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2. 正比例的意义。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个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

14、)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字母关系式为yx=k(一定)。3.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关键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是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一定,就成正比例;否则,就不成正比例。4. 正比例图象。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温馨提示:直线上的每个点都代表了和这两个量相对应的一组数。5. 反比例的意义。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个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字母关系式为xy=k(一定)。6.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关键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如

15、果一定,就成反比例;否则,就成正比例。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 当两个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而和一定时,它们不成正比例关系。2. 当两个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种量才能成正比例关系。3. 平均锯一次的时间一定,一共用的时间与锯的次数成正比例。4. 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5. 当两个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不一定,而和一定时,它们不成比例。6. 当两个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时,这两个量才能成反比例关系。7. 铺地的面积一定时,方砖的边长与所需的块数不成比例,但方砖的面积与所需的块数成反比例。8. 在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速度越快,所用时间越短;反之所用时间越长。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 描述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重点)。2. 通过图表体会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难点)。3. 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