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精选-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次单元测试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联系句子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8分)变幻无穷 躯壳 棱角 初出茅庐 思考 针灸 观察 娓娓动听 1、河边的卵石,总是这样( )地在水流声里讲述着它们奇妙的遭遇。2、田螺的样子很像一个背了( )的大蜗牛,只不过蜗牛能在水中生活罢了。3、如果人类有尾巴,尾巴上会有许多穴位,( )这些穴位也许能治疗许多常见的疾病。4、那些带着( )的石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它们是土生土长、( )的。5、生活就像一个( )的万花筒。让我们留心( )身边的事物,( )生活中的奇妙现象吧。二、根据意思写词语。(6分)1、看惯了就不觉得新奇。( )
2、2、指不太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3、经常如此,就成为常规了。( )三、写出下面句子中使用的说明方法。(6分)1、那些像鸡蛋一样滚圆的石子总是来自最远的地方。( )2、地球虽有缺点,可是比起月球上的满目凄凉,到处是窟窿要强得多。( )3、据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 )四、理解诗句、古语,完成填空。(22分)1、 看到朋友树立远大理想,你会想到名言“弃 ,慕 。”2、周易里的名句“ ”鼓励我们处世要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3、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 的一首田园诗。其中写景的一句是 ,写人的一句是
3、。这首诗表现了四月的乡村 特点。4、见( )以知( ),见( )以知( )。(韩非子说林)5、宋朝司马光有一句话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相近,这句话是:( ),( )。6、在观猎这首诗中,有一句话运用了典故,这句诗是( );第一、三、四句诗是围绕诗句:( )展开描写的。五、语段练习:(11分)语段一: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山”实际指 ,“海”实际指 。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是因为 ,表达了诗人 的坚定信念。语段二:河边的卵石,正是这样日日夜夜不停地向我们讲着自己的历史,总是这样娓娓动听地在水流声里讲述着它们奇妙的遭遇。1、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
4、意思。娓娓动听:遭遇:2、 河边的卵石是用( )述的方法来讲述自己的奇妙遭遇的。文中将卵石的特征称为( )的语言。六、课外阅读(47分)(一)100人生教授的一群学生要离开教授毕业了,最后一堂课,教授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皓首白发的教授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这是一堂最简单的试验课,也是一堂最深奥的试验课,我希望你们以后能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堂课。” 教授说着,取出一个玻璃容器,又往容器里注入了半容器清水。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进一旁的冰柜说:“现在我们将它制冷。”过了一会儿,容器端出来了,容器里的水凝结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教授说,0以下,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种形态,但水成了冰,
5、它就不能流动了。比如南极极地的一些冰,它们呆在那里几千年几万年了,几公里外的地方它们都不能去,更别说流向大海了,它们的全部世界就是它们立足之地的那丁点大地方,我们实在替这种水感到深深惋惜和悲哀啊。 “现在,我们来看水的第三种状态。”教授边说边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到了酒精炉上,并点燃了熊熊的火焰。过了一会儿,冰渐渐融化了,后来被烧沸了,咕咕嘟嘟地翻腾出一缕缕乳白色的水蒸气,在实验室里静静地氤氲着、弥漫着。 过了没多久,容器里的水蒸发干了。教授关掉酒精炉让同学们一个个验看玻璃容器说:“谁能说出那些水到哪儿去了呢?”学生们盯着教授,他们不明白这最后一堂课,学识渊博的教授为什么给他们做这个最简单的试验呢
6、?这是他们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时都已经做过的试验,它太简单了,简单得简直让大家都懒得去回答。 教授看着那些不愿回答这个幼稚得有些可笑的问题的学生们说:“水哪里去了,它们蒸发进空气里,流进蓝蓝的辽阔无边的天空里去了。”教授微微顿了一顿说:“你们可能都觉得这个试验太简单了,但是,”教授口气一转严肃地说,“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试验!” 教授瞅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学生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也是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教授说,“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
7、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教授微笑着望着他的学生们问:“明白这堂最简单的试验课了吗?” “不,这不是一堂简单的试验课!”他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让你们对人生、对生活的温度最少保持在100,这样你们的人生世界才能会最大。这就是我这堂试验课的最终试验结论。”教授微笑着说。 同学们哗地鼓起了掌。他们记住了这最后的一堂试验课,他们知道了心灵的温度将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一生。 1.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写了一
8、件什么事?(4分)2.选文第一段中画“_”的句子是教授的话,试着理解教授为什么不厌其烦强调“简单的实验课”“深奥的实验课”“永远记住的一课”,这三句话可以颠倒顺序吗?试谈谈你的理解。(4分)3.怎样理解教授在做“水变冰,冰变成水蒸汽”这个实验后,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验?(4分)4.用自己的话概括“100人生”的含义。(4分)5.结合选文说一说人生的3种状态。对这3种状态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4分) (二)直追前一名 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
9、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
10、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 ),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 )力不从心,( )半途而废。 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
11、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他大声向世界宣告:“这要归功于我的一厘米”是啊!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脚踏实地,( )地朝前走。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 )需要胆识,( )需要智慧。 1.根据文章内容,将“好高骛远”和“胸有成竹”两个词语分别填在标明的括号里。(2分)2.根据文章内容,将合适的关联词分别填在标明“ ”的括号里。(4分)3.写出文中破折号的用法。(4分) 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 他大声向世界宣告:“这要归功于我的一厘米” ( )4. 短文举了两个人的例子说明“直追前一名”的道理,请分别概括两个例子的主要内容。(4分)例子1: 例子2: 5. 作者以“直追前一名”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6.有人认为“一厘米王”的故事是多余的,可以去掉,你认为呢?请用150字阐述你的观点,写明理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