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304228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一、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点明诗人登台感想,体现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怆然”体现了作者悲哀、悲怆的心情。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步烘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体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急切感。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抱负破灭,孤寂沉郁 的思想感情。(2分)、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

2、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步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涉及但愿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体现了作者孤单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体现手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体现出生不逢时的孤单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选择题、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B.“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C.“

3、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单。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烘托孤寂之感。C“怆然而涕下”是由于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四、简答题、这首诗直抒胸臆,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怀?体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体现出人生的孤单感。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种进行解释。(1分)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长远和空间的广大。

4、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路万千,想到了过去、目前和将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种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单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5、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始终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体现上的特色。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单感,唤起的是

5、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体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自身的力量来打动人。6、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答: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仍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体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广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互相映照,格外动人。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体现了作者如何的人生感慨?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可以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

6、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她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体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8、“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9、 “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10、本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绝唱。其因素是:(1)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2)语言苍劲奔放 ,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