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28731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系统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系统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态系统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态系统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理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该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并完善,现时被普遍接受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四个系统为: 微系统(Microsystem):直接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系统(Mesosystem):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例如,一个孩子的“家和学校”) 外系统(Exosystem):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 宏系统(Macrosystem):较大的

2、文化背景(例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次文化) 之后,还添加了第五个系统: 时间系统(Chronosystem):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个人的生活规律可能被认为是微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该理论近来也被称作“生物生态学理论(Bio-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每个系统都包含了能有力地影响发展的角色,规范和规则。生理生态学理论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生态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 而且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形成。生态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一个

3、新生的学科, 也构成了新的研究方法论,这就是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心理学是西方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介绍生态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并简单的介绍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生态心理学 心理学 生态效度 1.1.1.1.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 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这一术语多指产生20世纪40年代,由勒温、巴克、吉布森、奈瑟、布伦瑞克等人开创的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 即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来, 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传统心理学。它是从

4、主流心理学内部发起的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和改造, 针对主流心理学实验方法的人为性缺陷,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 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直接影响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态心理学强调自然观察和现场研究, 主张心理现象只能在背景中被理解,心理学研究对象必须由实验室行为转向现实生活行为, 由只考察有机体个体转向考察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生态学的野外观察法对人的研究的自然回归。生态心理学由于吸收了生态学的世界观与研究方法,因而,其在一般方法论的层次上,既不同于传统主流心理学,也不同于非主流心理学。 生态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照生态心理学对环境关注程

5、度和方式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类把环境只看作是研究对象的考察背景; 另一类把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这两类理论的生态心理学被称为广义的生态心理学。只研究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的理论被称为狭义的生态心理学。狭义的生态心理学的两大理论核心是以巴克和吉布森为代表的理论范式, 强调研究动物(人)与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从研究对象即有机体的研究水平上来分, 狭义生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范式包括吉布森的个体内水平研究的范式、 巴克个体间水平研究的范式、 罗扎卡等群体间水平研究的范式。 2.2.2.2.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任何理论的

6、出现与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理论。一方面,理论需要从前人的成就或者错误中寻求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理论从兴起到最后占主导地位,需要时代精神以及心理学家自身的努力的推动。在生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前人思想的启发、生态心理学家的创新和时代精神的推动。按照时间来划分,生态心理学可以分为萌芽期(19001950)、确立期(19501970)发展期(19701990)与兴盛期(1990年至今)几个阶段。 (1)萌芽期(19001950) 生态心理学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哲学心理学时期,但主要的思想源于20世纪初的心理学。生态心理学最重要的思想火花来自格式塔心理学。勒温的“心理生态

7、学”可以视为生态心理学的先驱。他指出要考察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就要先考察环境为这种行为发生所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例如,改变人的饮食习惯涉及的不仅仅是人的心理,还有许多起决定作用的非心理因素,如食物的分配情况和供应状况与经济因素等。 (2)确立期(19501970) 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源于巴克和赖特建立的中西心理学场站。场站建立的目的在于为现实环境中的现场观察人的行为提供条件。他们观察到的相关数据为巴克的生态心理学与生态行为科学提供了相关的证据。几乎在同一时期,吉布森将生态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对知觉的研究。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可视为生态心理学的奠基阶段。 (3)发展期(19701990

8、)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生态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981年秋成立了国际生态心理学学会,生态心理学杂志也与1989年创刊,美国几所著名大学建立了生态心理学系和其他研究组织。生态心理学学者将巴克和吉布森的方法、原则广泛的应用到心理学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在理论构建这方面,布朗芬布伦纳在发展社会心理学中倡导生态心理学。思科根进一步拓展了巴克的理论。里德则进一步探讨了吉布森的知觉理论,提出多种知觉系统。而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奈瑟,他受吉布森的影响,将生态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当中,产生可广泛的影响。对于生态心理学这一阶段的发展,奈瑟乐观的总结道“心理学基本上是一门生态的科学”,克罗

9、恩也将生态心理学称为“科学心理学的第三势力(4)兴盛期(1990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广泛关注,又出现了“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这一时期的生态心理学呈现多元化的状态。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继续沿着巴克和吉布森开拓的理论方向,将生态学的方法和原则运用到心理学中来;二是研究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但是使用的方法是基于传统的心理学方法。当然也有学者对于将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纳入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框架持不同的意见,而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述第一种方向。 3.3.3.3.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强调自然情境的研究 生

10、态效度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为此,科学研究始于在实验室内控制变量,以研究我们所设定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实验中研究的基本都是线性因果关系的结果,顶多是两个或三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实验室的抽象使心理学远离了现实生活,而对现实生活的解释、预测与控制却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因此,提高心理学中对心理学实验的生态效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效度 ( ecological validity) 最初是Brunwik杜撰的一个术语,指远距的与近距的刺激的协变程度。格式塔心理学先驱苛勒也写道“如果要揭示联想的基本性质,无意义音节可能是可供选择的最差的材料了。” Gibson与Neisser

11、承继苛勒的这一思想,力图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知觉现象。Gibson认为,“考虑到实验室知觉研究的人为性,他开始相信没有人在生活中真正看到象一个事物的照片那样的平面的形式。个人看到的是视图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一种无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物体的固体形状。”Gibson认为实验室知觉研究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知觉价值很小,因此,他敦促心理学家走出实验室,发展他所称的生态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应成为心理学的基本的理论维度之一,对生态效度的重视与强调也是在重新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心理学研究中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也许到今天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2方法的多元化 生态世界观的统一性

12、在于我们考察不同尺度的客体时, 客体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不可分不是指客体不能再分,而是指客体具有其内在组成成分不具有的性质。如Barker的行为背景作为心理学的基本单元就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它本身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在不同行为背景中具有不同的突出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是行为背景的任一组成成分如背景中的人,背景中的物等所不具备的,是他们交互作用后形成的整体性特点。因此,生态世界的统一是层级性的统一。而在这种多层级的网络关系的世界中,交互性的复杂关系是基本的特征,但正由于其复杂性,因而也不排除基本的线性因果关系的存在,这里基本的意思还是指在一定的近似范围之内。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实验室实验还是现象学

13、的观察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过,这种观点决非是折衷的观点。而是各种方法与世界中的事物一样处在层级网络的不同节点中。这样,生态心理学在具体研究中采用多种方法 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具体研究方法中,生态心理学既采用实验法, 同时也采用自然观察法、测量法、档案法等不同方法。而不同的方法针对的问题也是不同的。 3对还原论的批判 还原论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生态心理学并不信任还原论。Gibson致力于发展的生态光学( ecological optics )有别于物理光学与眼科学。 Gibson的生态光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某一观察点的周围光线排列( array

14、)排列意味着有结构,意味着不均匀,周围意味着环绕某一环境中为观察者所占据的点。在这里,“有观察者占据的点与没有观察者占据的点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包含了观察者身体的信息。所以,Gibson的生态光学是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一体的光学,无法还原成物理的光学。Gibson理论的追随者Reed也认为:“信息、可供性与遭遇不能被还原到生理学或到生物化学,同时他们也不能为符号的或实用的解释所同化。动物的生活是基于与世界的遭遇:从某种程度来说动物兴旺在于从其所遭遇的环境中取得价值与意义。心理学从某种程度来说繁荣源于它学着去研究这些有意义的与有价值的遭遇并且停止努力以别的方式解释它们。”同样,我们在Barker

15、等人的理论中与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的理论中都可以看到对还原论的批判。 4对元素主义的批判 元素主义是与还原论相伴的研究策略。元素主义者主张采取类似化学等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将复杂心理现象分解或还原为基本元素。如在知觉领域,元素主义者认为存在最简单的知觉模式。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体现为在实验室中人为的对知觉加以限制,以研究这种最简单的知觉元素。生态心理学家则反对这种做法, 研究的是自然知觉,即没有限制加于视觉系统时的知觉 。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可以注视时间长些。而在他的实验室中,允许被试转动头部 (产生周转视觉) 和四处走动( 产生移动视觉) 。因此,他研究的是更为自然的视觉。这在本质上是对心理学

16、中的元素主义的否定。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英语:Urie Bronfenbrenner,1917年4月29日2005年9月25日)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人所熟悉。 他也是Head Start项目的创始人之一,这个项目研究美国有各种学习障碍的学前儿童。背景和事业他是Dr. Alexander Bronfenbrenner和Eugenie Kamenetski Bronfenbrenner所生的儿子。他在6岁的时候从苏联来到美国,在Pittsburgh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全家在纽约州的Letchworth Village定居下来,那里有个机构叫纽约州立智力障碍研究学院,他的父亲在那里当临床病理学家和研究主管。从Haverstraw高中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到康乃尔大学就读1。他于1938年在那里完成了心理学和音乐的双学位,毕业后他专注于发展心理学,在哈佛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