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228671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今年“两会”上,物价、房价、医疗等民生问题不仅成为代表委员们提案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

2、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

3、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

4、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看得高于一切。胡锦涛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重要的。”当前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必须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能不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能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检验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

5、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在改善民生上办几件实事第一,“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提出说明,未来五年我国从追求“国富”转向“民富”。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

6、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

7、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

8、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

9、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第二,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稳定物价是2011年经济工作头等大事;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201

10、1年1月6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确定了以下具体措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坚持和强化舆论引导。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重点措施之一,就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

11、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二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第四,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和谐之基。我国依然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大约2500万劳动力,而每年实际上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在1200万。关于就业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12、有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另一个是强调要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应该说,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将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东部很多地方却出现了“用工荒”。“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解决“用工荒”应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户籍制度改革、权利保障;提高工资、劳动报酬;良好的企业文化、保护劳动者权利劳动力成本提升的影响?提高收入,扩大消费;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实行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 ;产业转移;推高我国中长期通胀的因素 第五,社会保障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是社会和谐的“安全网”。1.国务院就

13、医改方案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当前老百姓看病就医面临的最大问题。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法是一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该法将于2011年7月正式生效。3.工伤保险条例修改。一次性工伤补助金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第六,教育成为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教育,一头连着国运,一头系着民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

14、点的通知公布,群众期待的、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一得到呼应。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从职业教育构建现代体系到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覆盖完整教育体系,包含10大改革任务、30多个实施目标的12批教改试点方案陆续出台。这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第七,整顿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发展稳定。1.整治垄断行业收费乱象。当前一些垄断行业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对立起来,演化为利益集团,成了本行业利益的代言人。一些垄断行业打着企业亏损的名义滥用价格听证会,将听证会变成了“涨价会”。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令百姓眼花缭乱,不胜其烦,不堪其宰!2.双汇“瘦肉精”事件。第八,“三农”

15、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2.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3家电下乡惠民生。4.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