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227705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宕昌县两河口九年制学校 王 斌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以其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参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独语式 孤独感 苍凉美 世 俗“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我

2、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张爱玲散文集流言,收录了1843年

3、8月到1944年12月间所写的24篇散文,这些散文代表了张爱玲在散文方面的突出成就,鲜明地体现出了散文所拥有的文体特色。一、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张爱玲的散文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别具一格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出版于1944年的散文集流言,所呈示的便是一个沦陷区的孤独女性嘁嘁切切絮絮叨叨的私语”。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在主流话语之外,津津乐道的谈音乐、谈绘画、谈戏剧、谈舞蹈、谈创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了当时文坛上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开拓了文学领域私人生活的空间。这是一个生动、活跃、跳溅着浓郁世俗关怀火花的感性世界,它大量记录了客观世界在作者个人生动感觉中的瞬间感

4、受和印象,显示出了作者在捕捉感官印象时的精细和敏捷。这种语境虽然不是张爱玲的独创,追根溯源,在中国新文坛上可以上溯到30年代以何其芳的画梦录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品。但是由于到了张爱玲登上文坛的40年代,“这种以孤独者的内心独白为主要宣叙方式的个性独语文体,渐渐地被一种群体性的话语方式取代了。告别了画梦期的何其芳表示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李广田也走了一条相似的道路,他的散文在画廊集之后渐渐地由主观抒写变向客观的描写一方面。(银狐集题记)”所以,张爱玲散文的这种非主流的独语体话语方式,既可看作是对传统的一种承袭,也可视为是她个人的一种独特。张爱玲是始终自居于时代之外的边缘位置,就象她自己所说的:“

5、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这种人生态度就为她跃出中心叙述语境,从主流化集体化表达边缘化个人化表达奠定了基础。张爱玲处于40年代上海时空环境的特殊性,也使这种语境能够成为现实,沦陷中的上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外界有着相对的阻隔,就像是变成了一座孤岛,“一块无政府、无中心的悬空地带”。这一特定的背景既“助长了非主流文学的发展”,也提供了适合于张爱玲心态的社会氛围和远离现实政治进行创作的条件。可以说,她的这种独语式的个体语境,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土壤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张爱玲散文的这种自我对世俗人生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感悟的个体语境,对推动40年代中国散文语境的多元化,拓展散文的表现空间,有

6、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也因此就在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了自己的位置。张爱玲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把作者“特异的女性的感性心理以及敏锐得近乎神经质的艺术家的禀赋和气质”,吸引了读者的视线,使张爱玲的散文得以超越时空,给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和快感。同时为后人走进张爱玲的心理世界,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和其人其事,有着十分宝贵的作用。二、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渗透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渗透,是张爱玲散文文体的第二个特色。她的几篇谈音乐、谈绘画的散文,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倾向。比如“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蔷薇处处开!偌大的上海,没有几家人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我

7、房间里倒没有息灯,一长排窗户,拉上了暗蓝的旧丝绒帘子,像文艺滥调里的沉沉夜幕。丝绒败了色的边缘被灯光喷上了灰扑扑的淡金色。帘子在大风里蓬飘,街上急急驶过一辆奇异的车,不知是不是捉强盗,哗!哗!哗!像轮船的汽笛,凄长地,哗!哗!哗!哗!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哗!哗!渐渐远了。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谈音乐”很显然,这已经不是在谈音乐,而是借音乐的缘由真切再现一个孤独女性在空旷的大上海的夜晚,一时间的情绪流程。它是孤独处境中的作者幻觉的下意识流动,是作者对一己孤独感的着意表现。在这里

8、荒凉的外部世界是人的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重底色,而人的孤独和凄凉又尽显外部世界的荒凉。二者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的。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是对自己人生世界的反映。不幸的童年使她过早的失落于家庭,父母离异让她在小小的年纪便失却了母爱;父亲的再婚,又是她痛失家庭的温暖。落后于时代的没落的家族使她深受厚重的家族文化氛围的裹挟,使得年轻的张爱玲无法融入新的时代而一起沉落,染上了浓重的末世情调。动荡的现实生存环境下,使她经受了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种种失落先是失去了去英国学习的机会,香港的战火又烧掉了她引以为傲的学业成绩,不得不中途辍学。在浓重的战争阴影笼罩下,一种个体生存的危机感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使她深感个体在这个

9、社会中生存的危机。表现在张爱玲本人表白过的:“时代使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威胁。”以上这些经历使早就敏感、早熟的张爱玲,不仅过早地积累了对现实人生中人和事的否定性情绪,无法把自己有机的融入到群体中,有意识的封闭自我,同时代隔绝,同希望和光明隔绝,这就导致了她灵魂深处强烈的孤独感,而且用这种“失落者”的心态冷眼旁观周围的世界。正是有着这样的历程,使得张爱玲有着“失落者”的心态,带着悲观气质去感受生活,再写作过程中就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投影,创作过程中所剖析的现实也就不全是客观的经

10、验世界,而是“内心的世界”。与反应客观世界比,张爱玲更侧重于反映自己的主观世界。张爱玲的散文都是作者主观情绪在文本中的外化,也就使她的散文创作纵使在写实中,也常常饱含着浓厚的“主观性”特征,散文创作明显的侧重于反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浓郁的孤独感和人生的苍凉感流贯于张爱玲的散文中。除此以外,孤独感和苍凉感在张爱玲散文文本中的强力渗透,是作用独特的审美追求。三、世俗的现实精神,为女人立言张爱玲散文文体的第三个特色就是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本流言在众多的名家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这与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分不开的。张爱玲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

11、的散文内容非常多,涉及面广。散文集流言里都是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采撷琐碎平凡的题材,里面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等。因此世俗的人生实际上已被作者提升到了表现人生本来面目的一条必由之路。表现在散文中,她沉迷于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中,用全部体验去感知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世俗化的生存际遇。无论是饮食男女的衣食住行,还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她都能怀着一种热情的喜好,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可以说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也就是作者对这种俗世生活的了悟和沉浸的结晶,充满了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悲

12、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吃、穿、玩、游戏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的散文题材大多取自身边的小事,而这也正组成了女人特别爱好的一些生活内容:打扮、购物、买菜、逛街、吃零食等等。她的话题也几乎可以归入女人的话题:女人的天性、女人谈论男人、身边杂事的乐趣等等。她的散文里也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对那些琐事的叙述和谈论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和感应。她

13、一往情深谈起一块衣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而她对“细细森森”的美,对那种“牵牵绊绊”、“意意思思”的感觉不胜低徊的回味,透露着女性纤细的感性。她在天才梦里就向我们描述了她从生活中得来的种种乐趣“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即使在描写战争的烬余录中也充斥着吃、穿、上街游玩等等这些琐事带来的快乐。“我记得香港沦落后我们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激凌

14、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激凌。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第二天我们步行十多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激凌,里面咯吱咯吱全是冰屑子。街上摆满了摊子,卖胭脂,西药,罐头牛羊肉,抢来的西装,绒线衫,累丝窗帘,雕花玻璃器皿,整批的呢绒。我们天天上城买东西,名为买,其实不过是看看而已。从那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作一种消遣。无怪大多数女人乐此不疲。”张爱玲的散文多而杂,不仅描述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直逼世俗人生。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对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张爱玲母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西洋淑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写她的母亲:“我母亲

15、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决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去。”她自豪地给自己冠上许多俗气的头衔: “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她连自己“恶俗不堪”的名字也恋恋不舍“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琐屑的世俗生活是实际的人生,张爱玲不耻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俗人,在俗世中体味牵牵绊绊,拘拘束束的苦乐的世俗而又真实的生活。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与前面所述的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使张爱玲的散文交织了复杂而又矛盾的两种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注释:1、卷首玉照及其他2、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3、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4、姚玳玫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5、张爱玲传奇再版序6、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7、童言无忌参考文献:1、卷首玉照及其他2、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3、姚玳玫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4、张爱玲传奇再版序5、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