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27568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他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 户数10000万16000 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1000015000 户数30005000 用地 1035公顷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

2、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 户数3001000 用地:46公顷社区 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物质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住宅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个等级)社区系统社区的构成系统可分为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3社区交

3、流与参与系统4社区运营系统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第二章什么原则判断住宅区做得好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型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1、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

4、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型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2、生态优化原则通过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3、共享社区原则对居住区的财富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

5、章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地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地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建筑总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面积/

6、住宅区住宅建筑用地总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影响公共建筑布局的因素:指标、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级,并和居住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相适应;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级:8001000米 居住小区级:400500米 组团级:150250米大题:空间层次与组合住宅区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生活空间可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应,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

7、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是由于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考虑因素: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同时应特别注重半私密醒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第五章:空间指标(大题)空间指标:构成要素:外部空间的构

8、成要素基本构成要素: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辅助构成要素: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空间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围合空间的特点(没要求)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减少破坏行为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围合空间的特点适合居住生活的需求,符合居住空间需要安全感、安定感、归属感、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外部空间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定感,并让人易于了解和把握,从而使人在其中能安心进行活动,同时,积极的外部空间需要良好的通达性

9、,使人易于接近和到达,相对完整的、较多出入口的空间是其基本条件。空间的类型(没要求)流动的带形空间静止的院落空间围合空间的形成(没要求)关键在平面,在平面上,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同时在立体上,围合空间的比例关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过大的D/H会使人感觉不稳定甚至失去空间在平面上构筑的围合性,过小的D/H会使人感到压抑。如何空间衔接、联系(过度/对比/转折等)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一般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并适宜生活的街道空间的D/H为1,大于4的空间会使人感觉是一个广场或庭院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m,在住宅区中街道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这个尺度,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

10、的最大距离是150200m,所以,住宅区中低等级的街道或道路,其直线段一般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住宅建筑标准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1. 住宅朝向2、(住宅日照)日照间距a) 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b) 日照标准是用来控制住宅日照是否满足户内居住条件的技术标准c) 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d) 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e) 日照间距的确定以太阳的

11、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原理求取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 、VII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日照时数(h) 2 3 1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3住宅间距f) 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

12、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的距离,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有窗时不得小于8mg) 对高度大于24m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前面的间距应按照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是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侧面间距一般不小于13mh) 建筑间距的控制要求不仅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要,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保证问题i) 在考虑建筑外形的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时,需要对住宅建筑群体或单体的日照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那些需要日照的户

13、外场地处于终年阴影中j) 由视线干扰引起的住户私密性保证问题,有住户与住户的窗户间和住户与住户外道路或场地两方面。4自然通风k) 自然通风是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l) 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m) 对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n) 对建筑群体而言:有建助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建筑群体的迎风方向o) 对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p) 住宅朝向q) 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5噪声防治

14、r) 住宅区噪声源主要来自: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工业生产噪声s) 可以从下面几个因素防治噪声:住宅区的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区内噪声源相对集中,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t) ISO规定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3545分贝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1. 行列式:条形住宅或联排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行成列的布置形式。2. 周边式: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围合或部分围合的住宅院落场地3. 点群式:底层独立式、多层点式、高层塔式住宅自称独立的群体的布置形式,一般可围绕某一公共建筑、活动场地、绿地布置,以利于自然通风和获得更多的日照4. 混合式:上述三种的组合,常结合基地条件用在一些特殊

15、位置5 自由式:指由不规则平面外形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的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置形式。第六章居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通路通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他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通行功能是住宅区各类通路的基本功能,居民出行与区内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通路的布局与连接形式交通方式选择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分析:按交通工具分有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交通三种,居民选择交通方式时考虑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是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住宅区交通呈现出明显的生活性特征。从类型上分析,有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方式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