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274518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会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会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会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会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会昌县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实施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融入海西发展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势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实现全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位赶超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章 总 则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速推进“三化”进

2、程,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所确定的目标。 (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8.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2.5亿元,年均增长14.6%,比“十五”期间提高了2.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实现5.02亿元,年均增长34.1%,比“十五”期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3.37亿元,年均增长35.5%,比“十五”期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二)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型向“二三一”型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期末的39:24:37调整为25.6:41:33.4。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3亿

3、元,年均增长32.8%。(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23亿元,年均增长27%,超额完成“翻番”目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8亿元,年均增长37.2%。交通运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以赣龙铁路、赣瑞高速、瑞寻高速、206、323国道为主干的陆路交通网,243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油)路,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420公里;电力、通信保障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建成110kv输变电站二座,并与赣州电网相联。电信、移动、联通网络信号已覆盖全县;农林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

4、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区主要道路基本油化和绿化,已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县城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开工建设,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社会事业发展显著提速,建成了新会昌中学、县体育场、“三馆一中心”、会昌剧院、岚山公园、滨江公园等一大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率先在全省创建县级教育文化园区;率先在全国创办农科教三结合办学模式,建成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江西革命老区会昌珠兰示范学校。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2.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9.3平方公里。(四)群众生活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我县积极筹措资金,始终坚持新增财力向农村、基层、困难群众和社会事业倾斜,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5、。截止2010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各乡镇公立医院实现了完全覆盖,基层计生服务站、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大部分已完工。城乡低保标准和医疗救助水平有较大提高。截止2010年,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255 、24000 、8500人。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实施养老保险,7200人参加了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1.4万人,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廉租房已建成938套,在建800套,总投资7602万元。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80元,年均增长14.1%;城

6、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0元,年均增长11.6%;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19915元,年均增长16.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806元,翻了3.7倍;“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进一步得到落实,扶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明显加速。2006年到2010年,全县一产增加值从7.4亿元提高到10.9亿元,增长47.3%,粮食总产从16万吨提高到18万吨,增长12.5%。脐橙种植面积由“十五”期末的9.44万亩增加到17.5万亩,净增8.06万亩。生猪出栏 40.8万头,比2006年增长68.2%。共完成623个新农村建设点整治建设,累计完成改水19107万户,改厕21144座,

7、硬化通村组道路761.3公里,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电的村均达100%。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全县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5个,带动农户3.26万户。(六)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外资15235万美元、引进内资51.1亿元,出口创汇6053万美元,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二、“十二五”面临的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形势来

8、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在加速。国际生产要素和产业加速转移,信息与科技应用不断深入,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国际资本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世界各国重新重视实体经济,低碳经济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我县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国内形势看,以转型促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旋律,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体制改革、提升开放水平等将是发展的重要任务,工业化和城镇化将成为两个强大驱动力量,逐渐形成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些都为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

9、部环境。同时,国家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整体的投资环境继续向好。会昌县资源丰富,欠缺的是技术和资金。但在开发成本、发展空间、政策优惠、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后发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铜、稀土等30多种,其中锡金属储量54万吨,开采条件居亚洲第一,岩盐储量19.6亿吨,为江西第二,石灰石资源遍布北部乡镇;交通和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网覆盖全县;产业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已形成新型矿产、新型食品、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全县业已形成抓发展、抓项目、抓开放、抓环境、抓稳定的良好环境,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十二五”时期,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

10、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我县经济基础仍然还较薄弱,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偏低,发展优势和发展后劲不足,区位优势不强。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高新产业、新兴产业比重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短缺,制约了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有待加强,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于完善。社会发展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十二五”时期我县将进入全面加快发展的时期,这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优先发展,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

1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将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十二五”时期对这些问题不容回避,要切实加以研究解决。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县要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机遇转化为会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推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节 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坚

12、定不移地把工业做大、农业做优、财政做富、城市做美、民生做实、教育做强、旅游做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会昌,打造全省重要氟盐化工基地、赣南蜜柑生产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县,全面推进开放的、生态的、和谐平安小康的新会昌建设进程。二、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为先,促进加快发展的原则。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为目标,坚持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市的要求,扩大整体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力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力争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全市排位前移。2、坚持生态为重,促进绿色崛起的原则。以绿色经济为目标,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新能源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培育以低

13、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倡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3、坚持创新为魂,促进自主创新的原则。全面深化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激发市场经济的生机活力。围绕打造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既注重引进、学习、推广和应用沿海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又注重抓好自主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新的优势。4、坚持民生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以富民为导向,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注重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利

14、益的现实问题,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社会导向政策,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三、重点战略1、实施强攻工业战略,建设全市工业强县。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主导、配套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工业园区(基地)为载体,加强与海西经济区的规划对接,全面促进与珠三角、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区域合作,突出做好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加速新型矿产、新型建材和新型食品加工产业的集群发展和业态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使我县

15、成为全国优质米粉食品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氟盐化工基地、全市生物科技示范基地、周边县市建材产品的集散基地,年均工业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至2015年工业经济总量进入全市第一方阵。2、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造海西经济区旅游休闲后花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山、水、城、文化共生共融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城市。以汉仙岩生态旅游经济区综合开发项目为主抓手, 充分挖掘并利用好会昌县独特的“八仙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客家文化”和区位条件,精心打造“八仙云游地,会昌汉仙岩”品牌,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把会昌打造成为全省生态旅游示范县、海西经济区旅游休

16、闲后花园。3、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纵深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实施适度非均衡城镇化发展策略,坚持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努力构造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镇体系。加快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建制镇规划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把建制镇打造成为联结城市与农村、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卫星城,形成示范带动作用。4、实施项目支撑战略,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新跨越。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坚持政策性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并举,基础设施项目与产业项目并重,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发展,引进和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大项目,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项目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四、预期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翻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入赣南经济总体实力第一方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