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270492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全面)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幽咽(y) 戍守(sh) 瞥见(pi) 憎恶(zng)B琐屑(xi) 愧怍(zu) 哀悼(dio) 俨然(yn)C诘问(ji) 吊唁(yn) 震悚(sng ) 呵斥(h)D奔丧(sng) 蹒跚(pn) 尴尬(gng) 荒谬(mio)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交,在班里显得鹤立鸡群。B兄弟俩白手起家,诚信经营,历经多年的打拼,才有了今日的成就。C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折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

2、歌可泣的斗争。D这位艺术家的口技表演惟妙惟肖,细腻逼真,使人如临其境,获得美的享受。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的一角,写名士凡人的片段事迹,抒写一缕情思,传达某种趣味。B政府不断继续加大公共服务事业,如关注教育均衡、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C我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实则是知识改变了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从而对每一件事的态度。D在第26届“汤姆斯杯”羽毛球锦标赛上,中国男队折戟沉沙,其原因是队伍青黄不接的缘故。5、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

3、摆脱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6、将文段中的句重新排序,使语序得当。排序正确的一项为( )从固定电话的出现,到移动电话的广泛应用,再到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类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几乎时刻也离不开,由此衍生出一个新词屏奴。越来越多的人 擅长人机交流,而不是人际交流。智能手机确实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方便,但负面影 响也日益明显。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加强现实沟通,是新一代年轻人

4、应遵循的生活方式。这使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儿逐渐变弱了。 所以,我们呼吁:抵制手机诱惑,走向健康生活。A BC D7、古诗文默写。晴川历历汉阳树,_。(黄鹤楼)_,猎马带禽归。(野望)_,志在千里。(龟虽寿)冰霜正惨凄,_。(赠从弟)(5)攀条折其荣,_。(庭中有奇树) (6) 日暮乡关何处是,_。(黄鹤楼)二、文言文阅读。(15分)张齐贤明察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奴乘间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 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吾也?”因泣下不止。齐贤悯然曰:“予欲不言,尔则怨我。尔忆当年江南日,盗

5、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吾为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安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吾门下,自择所安。”奴震骇,泣拜而去。(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注释)转运使:官职名称,主管水陆运输。 乘间:乘着空闲。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进退:任免。 激浊扬清:揭露丑恶,发扬正气。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 B吾待相公久矣C门下奴皆已得官 D今予汝钱三十万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为(_) (2)遗(_) (3)念(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2)奴震骇,泣拜而去。4张齐贤做宰

6、相后,门下的仆人很多封了官,只有这个偷银器的奴仆没有,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三、现代文阅读。(30分)1、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孙思杰外婆从不怨天尤人。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她也只是说,老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都会看在眼里。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失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卑,也没能埋没

7、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人心里的一根针。后来等到外婆嫁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命。那时候,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快熬不下去了。可外婆,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从屋外走过的人们,都忍不住要瞟一眼。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她说,苦瓜是孝子,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

8、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到日暮和黄昏在我的背后流转,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我看见外婆的那双手,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式的,像在土地上雕花,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是叶,再一次下去,钩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蓄势待发。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

9、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有时会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进灶房的背影。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少油,一点盐,苦瓜只切一段;温火,加几瓣梨,孩子的口水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为我最期待的美味,日子一长,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苦意,已

10、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构成了我的筋骨,形成了我的品性。老屋前的苦瓜架又冒新绿了,我知道,那是外婆先前的苦难开出的花。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却又把心里的苦转化为世上的善,世代相传。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一切美好的事物,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外婆接受了苦瓜,所以内心渐渐清淡,归于平和。我们随从了外婆,所以也嗅到了苦瓜的清香。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4期,有删改)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的含义。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的词和句子。(1)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

11、孩子般高兴。(2)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蒸饭匠李靖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

12、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

13、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

14、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