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25611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画面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

2、,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看,石林耸峙,石笋罗列,令人叫绝;山谷中雾起云腾,似海不是海,似烟不是烟;温泉清澈洁净,可饮可浴黄山天下第一奇山名副其实啊!出示: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理解:情有独钟设疑:为何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设计意图: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

3、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1、告诉大家,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就让我们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一;一;玉屏楼吧!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小节2、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比较: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楼前悬崖上有陪客、迎客、送客三大名松。楼前悬崖上有送客迎客、陪客、三大名松。顺序

4、能不能颠倒3、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一;一;甚至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一;一;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一;一;迎客松,因为;一;一;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设计意图:此环节,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搜集的资料,根

5、据对课文的理解,来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探究,对问题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全班交流,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交流:一奇在模样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读好这个词郁郁苍苍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二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

6、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8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设计意图:通过查资料得知迎客松的年龄,引导学生

7、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饱经风霜的内涵。再与郁郁苍苍对比,更深地体会迎客松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三奇热情好客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

8、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设计意图:利用现有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想象,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知迎客松的热情好客)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设计意图:围绕文章重点句,一咏三叹,在反复的朗读中,升华情

9、感,深化认识,迎客松的形象渐渐走进了学生心灵。)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设计意图: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迎客松的地位奇特,由词语表象到文本内涵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补充故事:邓小平逝世,黄山松为他送行。邓小平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邓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

10、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学到这儿,你再来读课文,就会对迎客松更多一份赞美、敬重、仰慕齐读(或将角色感情带进去,想象不同的身份读,如导游、游客、黄山主人等,或欣赏,或自豪,或惊讶,或陶醉)(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

11、有力的凭借。阅读教学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注重在语言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4、感受陪客、送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生长,模样也各有所奇,请同学们在这两者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松,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读交流陪客松出示: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送客松你觉

12、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一;一;大自然、黄山(天然盆景、蟠曲这两个词较难理解,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送客松的奇特。)多媒体展示送客松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指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能读出来吗小手能伸出来演一

13、演吗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播放录像。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

14、后一节吧!(齐读)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边读边赏,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来试试。练读,指名读。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说得更具体些: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外延。教师在上课前,一方面发动学生通过上网查阅,阅读书籍,询问他人黄山松给他们的印象,收集身边人与黄山松的合影等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通过鲜活的画面,使学生的想象得到自由

15、地驰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与此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交际的素材,学生们在课堂上自主选择自己最喜爱的黄山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真可谓异彩分呈。)四、创意广告词:关于黄山,真是说不尽的美景,道不完的神奇,五一长假快到了,旅行社准备开辟江阴;一;一;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个广告词。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1、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再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4、教师小结:黄山怪松,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又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总结全文:美丽的黄山,是中国的瑰宝;神奇的黄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