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247238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第八章 南宋后期的文学第一节 姜夔及其他词人南宋中后期词坛概况南宋中期,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出现,标志着宋词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他完成了爱国豪放词思想与艺术的双重开拓和完美结合,成功地实现了词史审美视界的转换,开创了婉约词与豪放词分镳并驰、长期共存的新格局,他还与陈亮、刘过等联手进行创作,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爱国词派,并影响到以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辛派词人.姜夔是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词坛领袖,他进一步深化词艺,增强了传统词体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使词坛走向新变,在他的影响下,格律词派应运而生.南宋后期的词坛渐趋多样化,基本上是沿着辛弃疾和姜夔所开辟的道路

2、继续前进,并形成了两大创作阵营:一派是辛词的继承人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内容多感时伤世,情调则沉痛悲郁;另一派是姜词的追随者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等,内容上多抒发凄凉怨情,情调上追求高雅脱俗。从总体上看,除了吴文英在艺术上有较大突破、刘克庄在题材上有一定拓展外,南宋后期词坛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一、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存词集白石道人歌曲,辑词80余首。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音兹)等名公臣卿往来.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

3、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1.词的内容: 作为一个飘泊江湖的清雅高士,姜夔词的题材并无大的拓展。其词的内容多为纪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淮左名都)、点绛唇(燕雁无心)、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2。艺术特色: 姜夔在豪放词风独盛的南宋中叶另树一帜,为传统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词境,并在婉约、豪放之外别立一宗,开创了新的词派格律词派(也有人称为骚雅派、风雅派),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南宋后期词人乃至清代浙西词派都有极大的影响。白石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白石词以清空、骚雅为基本特征,所谓清空,就是用笔灵

4、动,虚处落墨,不着实处,重视烘托陪衬;所谓骚雅,就是有比兴寄托,含蓄蕴藉,余韵悠长。无论言情咏物,还是写人状景,他都不对客观对象作过多质实的描写,而是从空际中摄取其神理,点染其情韵,清虚疏隽,古雅峭拔.(2)以凄清素洁的物象,营造出一种幽韵冷香的意境。词人情怀孤洁,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审美情趣,因而词中多取冷月、寒碧、幽香、烟云等清冷意象,于空灵幽韵中寄寓着作者的身世之感及怀人之情。(3)他一方面继承了周邦彦词炼字琢句的技巧,一方面又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雅化和刚化。他以江西诗派的瘦硬之笔救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以晚唐诗的绵邈风神救苏辛词派粗犷的流弊,语言清刚醇雅,峭拔凝练。善于用典,灵活多

5、变,常能变熟为生,化俗为雅,转实为虚。善于用虚字,转折有力,吞吐有致,流走自如而又传神入微。(4)精通音律,注重词法,或依调填词,或自创新调,无不格律严密,音节谐婉。他的“自制曲,往往是因词谱曲,声情并茂,实现了词的音乐美和词人情感律动的高度和谐。(5)姜词大多有精美风趣的小序,与词相配,一散一韵,情意相发,珠联璧合。这些小序很多时候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一篇精美的小品文.姜夔的代表作有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 扬州是淮河左岸的著名都会,竹西佳处, 竹西亭附近的美丽城市,解鞍少驻初程。 我要解鞍下马,暂时在此停留。过春风十里, 春风吹过的往昔繁华的十里长街,尽荠麦青青. 现在却是满地野麦绿油油。

6、自胡马窥江去后, 自从被金兵的铁蹄践踏后,废池乔木, 连废弃的城池和残损的树木,犹厌言兵. 谈起当年的兵祸都痛心疾首。渐黄昏, 黄昏渐渐临近,清角吹寒, 凄凉的号角吹响,都在空城。 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回荡.杜郎俊赏, 当年,杜牧曾把这座城市赞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如果他现在重游一定会惊讶痛心。纵豆蔻词工, 即使他有写“豆蔻诗的非凡才华,青楼梦好, 纵然他有写“青楼梦”诗的高超技巧,难赋深情。 但也难以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著名的二十四桥名胜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影在桥下的碧波中荡漾,悄然无声.念桥边红药, 桥边那红红的芍药花哟,年年知为谁生! 不知你年年为谁绽吐芳芬。这是姜

7、夔21岁时第一次到扬州所写的一首词,当时,扬州已经被金兵洗劫两次,词人此次来扬州虽离战乱之时已过十六年之久,但战乱给扬州所造成的破坏并未恢复,战祸给人们的心灵所带来的创伤依然残存未愈,此词正是写的这方面的内容。这首词是姜夔所留下的八十余首诗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首词。通过对扬州劫后破败萧条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家国兴亡之痛和“黍离”之悲.序对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金兵曾两次大举南侵,扬州也因此两次遭受破坏。作者感慨劫后扬州城的生机不再,因作此词,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一样,此序语言凝炼,实为一精美的小品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江左为江东,淮左自然为谁水之东,宋曾

8、置淮南东路,扬州是淮左名城。竹西。即竹西亭,为扬州名胜。杜牧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佳处,好地方。少驻,小驻。初程,旅程的开始一段。作者这是第一次到扬州,这年他只有二十二岁。因此,这个初字,亦有第一次之义。在淮水东岸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有着名胜竹西亭的绝妙去处-扬州,词人解鞍小驻,结束了他的第一段行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诗人都没有见过,可是,这么有名的地方,没见过没到过总听说过吧。词人听说的,是一个值得人向往的历史名城。今天,他终于能够在此驻足游览观赏了,那么,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牧有诗云:“亭亭娉娉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9、赠别)杜牧的春风十里,是描写昔日扬州的生机盎然,此处反用其典,意在衬托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荠麦青青,荒草丛生。昔日的春风十里与今日的荠麦青青,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啊!而此情此景,是怎样形成的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此用借代手法,用胡马窥江代指金兵的两次南侵,金兵第二次南侵距姜夔到扬州已有十六年。十六年过去了,而残破的城池和残存的大树,仍然在诉说着他们是多么地讨厌战争.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与了废池、乔木感情。废池,残破的城池。犹,仍然。兵,代指战争.此句实际上说的是人们对战争的讨厌和恐惧心理,而偏不直说实说,而是说废池乔木讨厌害怕战争,城池草木无情而尚且如此,何

10、况是有情有义的血肉之躯呢?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将人们对金兵的切齿之恨,对战争的无比恐惧心理句划得入木三分。又在虚处着笔.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清越的号角声.吹寒,号角吹出的声音本无所谓寒暖,然而人们的心在战争后却是无比寒冷,故而号吹声也着上了感情色彩,这是一种通感的修辞手法.空城,着一空字,而境界全出,突出了战后扬州城的衰败不堪.这几句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相当浓烈。黄昏日落之时,悠然响起了清越的号角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里用音响在衬托寂静。遥想昔日旧都的繁华,面对今天扬州的破败,这种对比是十分强烈的,产生的情感也是相当激烈的。上片虚写了自己向往中的古场州城,实写了扬州城的今日

11、,大笔勾勒出了一片残破的城池,森森乔木,荠麦青青,清角吹寒,愁满空城.故清代词论家陈廷焯说这几句“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这个韵味,在于诗人善于摄取景物的神理,善于选择那些最能够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加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将这些景物统一于一“空”字之下,轻轻一点染,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凄凉图景便勾划在了我们的面前.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须,应该。这里用了虚拟假想的手法开始设想:杜牧即使有出色的鉴赏能力,有着横溢的才华,

12、如若重游扬州,面对今日的萧条破败,也应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故而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是有妙龄女郎歌唱他精工的词作,纵然是有青楼好梦激发他的灵感,恐怕也难以赋与词作婉转悲凉的感情了。豆寇,草木名。杜牧赠别诗有:“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句子,这里化用其意,用豆寇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青楼,指妓院。杜牧的遗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在扬州时,风流倜傥,喜欢纵酒狎妓,狂放不羁。薄幸:负心之义。以上几句全是词人的假设,用与扬州与密切联系的大诗人杜牧之典,化用其诗,设定出了一个假想性的情景,说是杜牧心惊,难赋深情,实则是说自己内心深处扬州城今昔的巨大变迁所引起的强烈震

13、动.也在虚处着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有句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此处暗用此诗意。金兵没有现代化的先进武器,故而二十四桥这一风景名胜还得以保存。可是它现在的境况怎样呢?它现在是“波心荡,冷月无声”。波浪轻摇,月色本寒,而倒映在水里,又更增加了其寒意,故言冷月。无声,没有声音,实则是没有玉人吹箫的昔日繁华了。没有歌乐声,二十四桥也就失去了生机,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景.此处“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为仰视之景,而冷月映入水中,又成了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为一个画面。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站在二十四桥上感慨今昔,低头沉吟,这

14、句是下片里唯一写实景的一句,下句又转入了假设虚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念,想。冬至日红芍药花尚未开放,故只能假设想象。冬至日本来不是红芍药开放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日的红芍药花开放了,年复一年,又有谁来欣赏它呢?沧海桑旧,花开依旧,可花开也不过只是徒增感伤而已。此句词人故意发出了“年年知为谁生”的询问,实则是以花的无知来衬托人的有情。总观下片,基本上全是虚拟设想。“算”、“纵”、“念”等领字,都是加强虚拟语气的字眼。本写自己的感情,着笔又在杜郎和红药,荡开来写,更见词人之沉痛。 名都昔日 佳处 “尽荠麦青青” 所见 破败、荒凉“废池乔木” 今日 景物描写 环境渲染“犹厌言兵” 所闻

15、萧条、冷落“清角吹寒”作品讲读一、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1。 此词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他感叹国事,抒发“黍离之悲的名篇。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创作背景与词的中心题旨,可与此词相互参看。2. 此词的上阙侧重纪行写景,主要描绘扬州遭受敌人洗劫后残破凋零、满目荒凉的景况;下阙侧重记感抒情,抒写抚今追昔、哀时伤乱的情怀。3。 此词的艺术特点:(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写昔日繁华,多用虚笔点染,化用前人的诗句或诗境,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写今日荒凉,则多用实笔,通过具体描绘与渲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2)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作者选用了许多冷色调的词语及清冷的意象来写景绘物,于荒凉空寂中隐寓物是人非、伤今追昔之情,含蓄凝练,婉曲深沉。(3)语言精炼典雅。既化用杜牧诗意以入词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